2010年第6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新农村建设

论当代中国农民教育的“双重”动力
  运 迪  2010(6):1-4
当代中国农民教育的“双重”动力主要表现为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从内生动力来看,这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从外生动力来看,这是党和国家对农民发展的要求。这两种动力的启动与有效运作可以促进农民教育朝着有利于农民个人发展、有助于国家整体发展的良性方向发展。
  摘要[1007]  PDF 94.10 K[1082]
双置换中农民拆村入社的适应性分析——基于无锡市的调查
  严 静,余文学  2010(6):5-8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土地双置换正逐渐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推进城镇一体化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一种新模式。土地双置换主体是村民,其土地双置换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村民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置换后的新环境。结合江苏省无锡市土地双置换的实施状况,对农村土地置换实施的基本情况、村民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探讨增强村民拆村入社适应性的政策建议。
  摘要[984]  PDF 102.71 K[1689]
论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王云飞  2010(6):9-12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给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现实的挑战。无论是抓住机遇,还是应付挑战都要求农民发挥集体的力量,而有效发挥集体的力量,则要求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合作,从而提高应对风险能力。组织和合作要求农民具有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文章主要探讨以下问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摘要[959]  PDF 93.78 K[1405]
农村女性生活满意度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以云南、河南为例
  李 辉,李 芸,唐 立  2010(6):13-16,83
采用自编农民生活满意度问卷和世界卫生生存质量简表(WHOQOL- BREF)研究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和河南两地三类农村女性生活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用多元 Logistic 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结论。农村女性生活满意度受其所处的环境、心理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干预重点应该是大力发展经济,改善农村女性生存环境和医疗条件,提高其综合素质,更好地维护其权益。
  摘要[1186]  PDF 157.31 K[1809]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二代”市民化研究
  张义烈  2010(6):17-21
通过对“农二代”市民化主、客观条件的描述,认为“农二代”是农民工队伍中最有可能实现市民化的一个群体,但“农二代”在市民化道路上还存在着种种客观障碍。事实上,“农二代”市民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结合“农二代”的主观意愿,提出了一些制度创新与政策改革的相关对策,以拆除阻碍其市民化的篱栅,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904]  PDF 121.41 K[1475]
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研究——基于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的思考
  李秀义  2010(6):22-26
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问题,分析了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职能设置不尽合理,提出了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的职能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是提高他们工作绩效,创新工作效果的有效路径。
  摘要[850]  PDF 126.01 K[1349]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监管
  方传刚,丁 川,蒋 榕  2010(6):27-31
现实社会存在模式各异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在从事内部交易时可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那么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实施监管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监管框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建立金融防火墙制度,完善内部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摘要[984]  PDF 130.00 K[1967]
旅游体验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桂林漓江古东景区为例
  程瑾鹤,吴友强,薛 峰  2010(6):32-38
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最典型的体验性活动,体验需求也逐渐成为旅游需求的主流。基于顾客体验价值这一核心,结合经济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尝试性地选取了 27 个因子,构建旅游体验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桂林漓江古东景区进行相关实证分析,以期指导旅游体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1322]  PDF 176.33 K[1884]
城市公园游客管理多维目标模式的构建
  吴子钟,苗爱群  2010(6):39-41,112
游客管理是公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国内外游客管理理论和模式研究综述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城市公园的利益相关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游客管理模式——以五要素为核心的多维目标模式,分析其内涵和创新性。最后对几种典型的游客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比较,论证了多维目标模式的优越性。
  摘要[878]  PDF 117.28 K[1482]
试论土地储备与城市理性增长
  纪素霞  2010(6):42-46
通过资料收集、图表分析等方式从规范土地市场运作、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落实等方面阐述了土地储备对城市理性增长的作用方式,以及城市理性增长的作用内容。通过对土地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对城市理性增长的作用机理, 并呼吁只有规范土地储备行为,才能推进城市的理性增长。从而得出土地储备将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理性增长,城市的理性发展又反过来不断地完善了土地储备,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摘要[950]  PDF 121.29 K[1204]
高校在科技文化发展普及中的作用和策略
  刘瑞平,马文革,叶 兵  2010(6):47-49,117
论述了发展普及科技文化的重要意义,全面分析了高校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社会服务引领科技文化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推进绿色的科技文化研究、实行系统的科技文化教育、做好隐性的科技文化育人和开展广泛的科技文化传播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在科技文化发展普及中的路径选择。
  摘要[1165]  PDF 106.33 K[1503]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建设初探——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姚 珣  2010(6):50-54
文章简要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阐述了将其引入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建设的可行性。就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全面质量管理进行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建设作了实践研究。
  摘要[852]  PDF 217.10 K[1212]

法学

当代中国问责权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王 平,李 玮  2010(6):55-58
问责权是一个国家权力系统中的总枢纽,如果它能够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获得有效建设,整个国家权力系统都能在它的催化下实现法治化。以法治主义为参照系,对当代中国问责权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展开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837]  PDF 100.23 K[1500]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程序控制
  孙爱华  2010(6):59-64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适度行使对法治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是行政自由裁量权在现代国家权力中的扩张使其在运行中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必须加以控制。行政程序为行政行为设置一种安全的运行模式,使得行政过程公开,公正,合理;并且通过相对人程序性参与,保持行政权力与相对人权利的平衡,限制行政行为的恣意、专断。为了发挥行政程序的有效作用,通过对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现状的分析,研究得出行政程序立法必须摒弃“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树立“程序正义”的立法理念,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摘要[931]  PDF 129.17 K[1463]
消费纠纷仲裁制度的独特价值与立法完善
  王春孟  2010(6):65-68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消费纠纷仲裁制度仅仅做出了宣示性的规定,具体制度的设计仍然有待完善。对消费纠纷仲裁制度的独特价值进行了明晰,对域外消费纠纷仲裁制度的立法、实践状况进行了考察,对我国消费纠纷仲裁制度的立法、实践状况进行了评析。建议从坚持机构的中立性、坚持自愿性、坚持便捷性以及坚持低费性等角度来完善我国消费纠纷仲裁制度的现行法律规范。
  摘要[940]  PDF 99.20 K[1489]
浅议侦查阶段的司法审查制度
  曹晓东,张 清  2010(6):69-72,132
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基于侦查权力有权采取一系列直接涉及公民个人自由、财产乃至生命和健康权的强制措施。鉴于实现现代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双重目标的需要,在侦查阶段引入司法审查制度是目前各国比较通行的做法。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赋予法院对侦查阶段进行司法审查的权利。文章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论证在我国建立侦查阶段的司法审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如何建立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设想。
  摘要[1005]  PDF 112.69 K[1263]

社会学

制度变迁与家庭策略:流动家庭的形成
  罗小锋  2010(6):73-78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 32 个农民工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制度和家庭两个层面探讨了流动家庭的形成。分析发现,制度变迁为农民外出流动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流动家庭是制度变迁的产物。面对机会与可能,农民家庭作出了让家庭成员外出流动的决策,流动家庭的形成是农民家庭的策略性选择。
  摘要[1540]  PDF 136.05 K[1853]
论智障人士服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
  杨红辉  2010(6):79-83
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在控制与调节个体行为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智障人士服务的过程中,服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关系到智障人士社会适应行为的获得和保持。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智障人士服务工作者很难获得成功的经验。成功经验的缺乏容易导致智障人士服务工作者自我效能感的丧失,从而影响到对待工作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提高智障服务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2464]  PDF 113.01 K[7718]

语言·文学

杜甫的儒家人格与诗歌创作形态
  刘天利  2010(6):84-87
探讨杜甫的人格修养与诗歌创作形态的关系,提出并阐明以下观点:杜甫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儒学为主体,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时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其人格修养深厚博大;如此的人格修养加上精湛的艺术修养,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本形态:既有对社会生活的精炼概括,又有真实传神的细节描写;情感纯正忠厚,境界雄浑阔大;抒情结构多千回百转;既出新变化无穷,又法度森严。
  摘要[1032]  PDF 110.51 K[1802]
浮华背后的哀叹——李煜其人其词之扞格与融通
  戴启飞,苌乾坤  2010(6):88-91
文章联系李煜的经历,把其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并作概括式的论述,以经历为主线,以作品为印证挖掘李煜的内心矛盾,揭示其内在的人格心理变化。李煜华美的词章与其亡国之君的身份在读者的接受心理上产生了冲突,李煜作品是其人生的经历和感悟,所以读者阅读其作品时应联系其人生经历,以平静之心去读那些凄美词篇所流露出的浮华背后的哀叹。
  摘要[1102]  PDF 107.40 K[1525]
叙事视点与政治意义 ——晚清谴责小说政治叙事的形式分析
  方国武  2010(6):92-96
晚清谴责小说采取陌生化的叙事视点来传达政治批判意义。陌生化视点主要通过“旅行者”和“局外人”的叙事身份呈现。前者将政治叙事的视角无限扩大,不断造成叙事的新奇感;后者打破了既定的文化感知,形成政治叙事的戏谑化效果。叙事视点的陌生化处理,使叙事者总是新奇地面对叙述对象,更有利于表达熟视无睹的景象背后忽略的生存真相。
  摘要[1328]  PDF 109.22 K[1422]
片片菊相似 瓣瓣味不同 ——从《醉花阴?重阳》和《菊花》看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
  陈红梅  2010(6):97-99
尝试从对比的角度分别解读了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和约翰?斯坦贝克的《菊花》,分析了两篇文本中菊花的象征意义,解读了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指出东方人感性、托物言志和西方理性、人天对立的思维方式分别通过“菊花”呈现出来在读者面前。
  摘要[1104]  PDF 97.95 K[1571]
表示存在的“there be”和“有”字句及翻译
  郁步利  2010(6):100-104
“there be +NP +PP”和“有”字句分别是英汉语中表示静态存在的典型句型,具有较高的互译性。但是两者在实际使用中不能直接对应互译的情况也很多,对翻译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用英汉对比的方法对比这两个结构的异同,并通过大量的翻译语料研究了这两个结构的异同与它们互译不对等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能有效指导翻译实践,使这两个结构的译文更加准确和地道。
  摘要[1331]  PDF 136.15 K[7618]

教育?教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明创建
  刘新跃,无  2010(6):105-108
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人,做好理论武装和研究工作;要找准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切入点,抓载体、树典型;要坚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精神文明创建提供动力和保障。
  摘要[1008]  PDF 97.37 K[1012]
论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开发
  彭永东  2010(6):109-112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详细分析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开发原则,进而提出了发展性心理健康校本模式的开发策略体系,即包括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的设置和校本活动的设计三部分内容,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套可资借鉴的有价值的模式。
  摘要[1085]  PDF 99.60 K[1404]
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廖宜静  2010(6):113-117
随着金融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金融人才成为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校是培养金融人的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了金融人才素质的高低。在总结新型金融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基础上,分析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模式等方面提出高等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建议。
  摘要[981]  PDF 120.78 K[2388]
会计学专业在高校教育中的定位——基于会计人才市场供需现状的思考
  李 娟,黄世祥,孟枫平  2010(6):118-121
经济快速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和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导致目前会计人才市场供需矛盾。高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构建新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落实会计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摘要[1289]  PDF 100.07 K[1527]
基于学分制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农科专业为例
  郜红建,常 江,方 明  2010(6):122-125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是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安徽农业大学农科专业为例,创建了学分制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模式,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思政实践和素质拓展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分制下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借鉴。
  摘要[1125]  PDF 104.61 K[1460]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孙 怡,杨 露  2010(6):126-129
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弊端逐渐显现,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优化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式,促进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摘要[1267]  PDF 151.42 K[1440]
对学校体育中竞技体育的重新定位
  洪晓波,毛 迪  2010(6):130-132
通过对竞技体育的剖析,阐述了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改革上产生的误区,认为竞技体育对传承学校体育文化具有强大的牵引力。必须重新定位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更好去营造学校体育氛围,用竞技体育思想来指导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群体和竞赛,使学校体育文化真正得到广泛的传播。
  摘要[1244]  PDF 89.06 K[1321]

档案学

论高校档案馆教育功能的拓展
  张媛媛,周继萍  2010(6):133-135
高等教育赋予高校档案馆以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导内容在于德育,特性在于智育和美育,它涉及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大教育领域,既具有学校教育的形式,又具有社会教育的深远影响。高校档案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对高校档案馆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教育型档案馆是高校档案馆发展的新模式。
  摘要[1045]  PDF 86.66 K[813]
浅谈房地产开发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邹 洁  2010(6):136-138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档案是该企业生产经营等全部活动的真实记录,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又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文章分析了房地产档案管理的一般特点,重点论述房地产开发企业档案管理的作用、特点,提出了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并探讨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重点。
  摘要[974]  PDF 85.93 K[1484]

总目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总目录
  2010(6):139-142
  摘要[745]  PDF 88.52 K[1048]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