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3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封面 出版日期:2020-05-25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与共享经济模式探析——以海南共享农庄为例
  张尔升,刘婷  2020,29(3):1-7
农业共享经济是共享经济在农业领域的重要探索。海南共享农庄建设,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农业共享发展为思路,将城乡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发展的需要,海南共享农庄设计出了个人定制式、综合开发式和体验式等多种微观模式。这些模式将地区农业发展优势融入农庄建设过程,激发了农业共享经济的发展潜力。研究表明,共享农庄的建设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共享农庄建设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优化了乡村治理模式、创新了精准扶贫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
  摘要[698]  PDF 1.44 M[1296]
实施精准扶贫需要精准抓好的关键主体——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
  程玉磊,程明霞  2020,29(3):8-12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中强调指出,精准扶贫要抓好基层干部、科技扶贫人员、真贫户、乡村本土人才四个"关键主体":依托基层干部解读、落实好国家扶贫政策,精准使用扶贫资金,坚定老百姓脱贫决心;依托科技扶贫人员做好精准施策,把好精准扶贫方向,坚定老百姓脱贫信心;探底真贫户致贫原因,彻底解放其思想,激发其致富内生动力;培育好乡村本土人才,致力脱贫后致富可持续性建设,组建"原生态"致富生力军。
  摘要[622]  PDF 1.43 M[670]
基于面板数据的金融扶贫效果探析——以安徽省为例
  朱德忠,张琴  2020,29(3):13-17
基于系统GMM方法的安徽省16个城市2010—2018年动态面板模型研究表明,金融发展规模对贫困减缓的影响要大于金融贷款效率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同时,贫困具有持续性,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减缓贫困,而经济增长也能起到减缓贫困的作用。金融扶贫作为扶贫攻坚尤其是农村扶贫措施的一部分,在促进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减缓贫困的进程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发展视角来看,今后亟待积极地扩展金融发展规模,进一步着力于完善征信体系,并切实提升对金融扶贫的有效管控。
  摘要[580]  PDF 1.42 M[829]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进展述评(2012—2020)
  李红玲,郑甜甜  2020,29(3):18-24,7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012—2020年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内涵与特征、培育模式、面临的问题、绩效评价、未来工作优化建议六个方面。当前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关注较多,对培育制度关注不够;所构建的绩效考核模型较多,对如何实现培育工作绩效治理关注不够;实证研究也多从个体性视角展开,缺乏整体性分析。建议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并重点关注培育体系中的"政策扶持"环节,以加快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
  摘要[610]  PDF 1.51 M[779]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不完全信息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的动态博弈分析
  李纪华  2020,29(3):25-30
针对当前及今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成本—收益决策的视角构建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得出不完全信息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的动态机制和稳定均衡条件。结果表明:农业龙头企业选择组建联合体的条件是合作收益大于合作成本;生产型经营主体或服务型经营主体选择参与联合体的条件是参与联合体时的期望收益大于不参与的收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的稳定均衡条件,受生产型经营主体或服务型经营主体愿意参与的边际成本以及农业龙头企业选择组建联合体的合作成本、生产型经营主体或服务型经营主体的合作收益以及博弈双方合作收益的差距制约。
  摘要[551]  PDF 1.50 M[753]
新发展理念下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分析
  王丹,项桂娥  2020,29(3):31-37
依托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包含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社会发展两大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和分析安徽2004—2018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显示,2004年以来安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增长基本面维度方面,强度和创新性提升较稳定,稳定性、外向性和合理性波动较大;在社会发展维度方面,健康、生态和福利稳步上升,基础教育发展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以"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绿色"为要求协调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以"共享"为目标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可以有效提升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要[492]  PDF 2.68 M[863]
农产品上行和全链路视角下安徽农村电商发展障碍因素
  孙翠平  2020,29(3):38-43
农村电商是带动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确保农民"脱真贫、真脱贫"的有效工具,决定此工具成效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是对其发展障碍因素的系统分析。农村电商发展的障碍表现在外围支撑条件、农业生产模式、农产品、农业经营主体等四大方面,具体体现在互联网思维缺失、农村网络信息整合度和有效利用率低、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分散化、低端化和非标准化、农产品同质化、农产品商品到网品的进阶历程还未完成、电商专业人才数量和能力与农村电商发展的需要契合度低、农民的品牌意识薄弱和营销策略单一等方面。
  摘要[514]  PDF 1.44 M[992]
全域旅游背景下滁州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
  王钦安,汤云云,王燕  2020,29(3):44-50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区域文旅有效融合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供给侧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改革措施,也是驱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滁州市文旅资源较丰富,文旅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不高,文旅深度融合推进不够,整体形象不清晰。必须在基本理念、管理体系、资源场地、产品体系、空间载体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旅游资源潜质,创新文旅融合的产品呈现形式,打造高质量且独具特色的文旅精品项目,形成全域全新的文旅产业新业态,让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摘要[555]  PDF 1.52 M[1089]
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法的高校产教融合质量监测及对策研究——以泉州市高等职业院校为例
  陈云  2020,29(3):51-62
选取泉州市10所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作为监测对象,构建由5个准则23个指标组成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并将组合赋权与TOPSIS方法相结合对产教融合质量进行综合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既可以科学合理地监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进行横向对比排序,又能很直观地获悉高职院校内部产教融合各方面发展水平,找出短板,提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为决策者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为合理监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
  摘要[458]  PDF 1.87 M[810]

法学·社会学

关于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取向的理论思考
  陆彦,阮文彪  2020,29(3):63-68
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之一。行稳致远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对当前各级政府正在推行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设计做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和深入研究。当前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设计有其创新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取向及制度框架应是"两权分立、一户一宅、多元化配置",这既避免了与现代产权理论相冲突、相背离,又避免了"资格权"与现有法律不衔接、不相容,符合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摘要[434]  PDF 1.43 M[654]
植物新品种保护中我国“农民特权”规则的完善
  李世军,龙小英  2020,29(3):69-74
育种创新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保障育种创新就需要完善植物新品种产权保护体系。正启动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有关植物新品种权内容中对"农民特权"的具体规定较为模糊,导致农民超越"特权"而侵犯品种权人利益的现象屡有发生,即品种权人权利与"农民特权"一直存在博弈。建议通过界定享有自繁自用权利的主体、限制自繁自用的种植规模、限制自繁自用的品种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自繁自用种子销售监管方案等措施完善"农民特权"规则。
  摘要[493]  PDF 1.44 M[683]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工作的功能变革——以庭审中心主义为逻辑起点
  周袁,尚润泽  2020,29(3):75-81
集中审理模式已成为各国建构民事诉讼审理方式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它要求所有审判核心事务均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否则必将陷入多次"非正式化庭审"的窠臼之中,这便意味着在审前阶段需进行充分的准备。法官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及司法裁断之上,逐步改变事无巨细的审判环节"守夜人"角色。以法官助理为代表的司法辅助人员,在法官的指挥和授权之下处理非审判核心事务,发现诉讼瑕疵,在庭审期日到来之前明确两造争议焦点,指导证据整理及交换,促使开庭条件的达成,为法官"减负增效"。
  摘要[457]  PDF 1.56 M[600]
异质性视域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服务供给政策满意度研究
  方鸣,高秀凤  2020,29(3):82-88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明显。如何改善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更好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是目前政府或企业等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华东地区三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八个县(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的满意度的实证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基本持满意态度;各项文化服务供给政策、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家庭特征(家庭人口和家庭年收入)等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且各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次序性。
  摘要[483]  PDF 1.47 M[785]

语言·文学·艺术

基于语料库语用标记语“我看”的语用身份历时研究
  王怡康  2020,29(3):89-94
在语用化理论框架下,依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料库,考察历时视角下"我看"演变为语用标记语的历史过程。结果显示,"我看"在历时维度上经历了充分的泛化过程,语用化程度较深。从语用理据来说,"我看"演变为语用标记语可以归因于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在构建和提升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发挥润滑剂的作用。其建构的主要语用身份建构与人际功能相对应。语用身份的研究路径,对词汇—语用学研究和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467]  PDF 1.44 M[795]
古诗词中的乡村意象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张扬,杨剑波  2020,29(3):95-100
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为中国沉淀下大量脍炙人口的描写农业农村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既刻画了历史上农业生产的艰辛、农业经营的多样以及农业产业的弱质等特征,又把古代乡村的田园风光、乡土气息以及天人合一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其间浸透着先人们的农作经验与生存智慧。对古诗词中的乡村意象进行梳理提炼,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来自先贤们的智慧借鉴和价值指引,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基础,发挥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纠偏补弊、古为今用的社会效益,对解决"三农"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摘要[470]  PDF 1.44 M[2045]
文人意识与农民意识的互动——中原画派艺术生产的文化理念与审美向度
  文静  2020,29(3):101-105
作为当代艺术领域颇具代表性的创作派别,中原画派凭依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与艺术风格形构了典范的审美范式与传承谱系,其基于农民意识的文化情怀与创作底色以及文人化的艺术生产理念与审美向度构成这一画派及其画风的双向制约机制,形成了中原画风特有的文人与农民意识的视觉互动,由此折射出艺术生产与地域文化潜在的逻辑关联及其生态意义。
  摘要[427]  PDF 1.40 M[762]

历史·文化·教育

近代安徽农村合作社指导主体嬗变研究
  蔡胜  2020,29(3):106-111
近代安徽农村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得力于外在指导力量。合作社指导主体主要经历了多元倡导和政府主导两个阶段,从社会力量为主到政府全面介入,政府权力日益强化,社会力量逐渐退出。期间,合作社量增质忧,充分暴露出农民地位问题、政府定位问题和社会作为问题等。从近代安徽农村合作社指导主体的演变中可看出,正确处理合作社发展中农民、政府和社会三者关系是合作社发展中的关键所在,这无疑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425]  PDF 1.43 M[595]
西医在中国本土化与职业化的谜题开解——读郝先中教授《近代中国西医本土化与职业化研究》
  王习胜,戴兆国  2020,29(3):112-115
  摘要[412]  PDF 1.38 M[1005]
现阶段中国主题出版选题研究
  吴晓红,王丹菲  2020,29(3):116-122
现阶段,中国主题出版选题经历了三个阶段。新时代中国主题出版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唱响主旋律和弘扬正能量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也存在选题内容同质化、专业化与学术性不足、出版机构缺乏市场意识以及后期营销方式单一等问题。深入提高主题出版选题策划水平、激励出版机构重视市场化、实现主题出版物"双效""双值"、进行多元化营销、拓展出版载体和传播方式等创新举措可以有效解决主题出版选题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446]  PDF 1.45 M[856]
基于PDCA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一二三四五”模式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程家福,贺一凡,丁仁船,窦艳  2020,29(3):123-127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加快了建设我国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步伐。实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行动,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人才培养质量愈加成为学校办学声誉的载体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构建一种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在审核评估推动下,安徽建筑大学借鉴PDCA循环理论,聚焦影响教学过程质量的关键核心要素,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形成一个主题、两个结合、三层监控、四个控点、五维评价的质量保障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
  摘要[562]  PDF 1.53 M[1033]

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

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逻辑与实践
  苗艳艳,尤吾兵  2020,29(3):128-133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优秀地域文化因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目的。优秀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在价值目标上趋同、培养特色的契合以及情感激励上相通等特性标示了两者融合的逻辑基础。然而当前高校对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价值重视不够、功能认识不足、措施采用不当等限制了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育人中价值功能的发挥。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尝试从提高融入的价值认同、多维度打通融入的渠道、搭建融入的有效机制三方面来实现。
  摘要[512]  PDF 1.43 M[753]
专业实践教学中思政育人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为例
  孔海燕,巫厚长,秦娟,王育鹏,张震  2020,29(3):134-140
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安徽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强化实践教学,从挖掘实践教学的思政资源、搭建各类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以及增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着力构建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育人体系,有效促进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互动,提升了思政育人质量。
  摘要[716]  PDF 1.45 M[1234]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