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目录 本期封面 出版日期:2020-03-25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三个理论问题——基于长三角一体化视阈的实践调研案例
  汪盛玉  2020,29(2):1-5,73
要把"人民主体地位"落实到治国理政全部历史活动之中,搞好新时代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就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乡村基层实践主体结构的差异性、主体需要的层次性、主体利益的发展性。同时,深入把握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既要避免"全面开花""一刀切"等机械做法,又要克服"蜻蜓点水""不着边"等敷衍态度,努力做到精深思考、精准施策、精致造就。此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是建构新时代公正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自觉,有利于提升基层民众的文化自信。深化理解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实效性,需要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切入。
  摘要[556]  PDF 1.54 M[782]
农业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市场能力培育
  刘海健  2020,29(2):6-12,80
在农业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农民市场能力培育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究的具体问题。H市三个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实践揭示出当前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中农民市场能力匮乏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抽象价值观的缺乏、社区市场环境孕育不足和浓厚的行政主导色彩。可从个体市场能力培育、新型小镇社区营造和制度支持体系构建等三个维度实现农民市场能力的培育。农民市场能力培育是农业特色小镇等乡村发展项目实践中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需要持续推进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摘要[472]  PDF 1.65 M[697]
基于供需匹配视角的山区贫困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以潜山市为例
  蒋娜,汪勇政,李久林  2020,29(2):13-19
山区贫困县乡村规划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各级财政资金,资金属性决定其自上而下的项目制实施模式和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属性。项目制下财政资金供给的供需匹配精准度是度量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依据。以国家级贫困县潜山市为例,构建基于村庄公益性设施供需匹配的评价体系,利用IPA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发现,财政供给与村民需求之间匹配度尚不精准,主要表现为教育与文化设施的供给与需求存在偏差。可采用多主体参与、需求导向规划理念、优化单向传导规划逻辑等策略加以改进。
  摘要[526]  PDF 2.17 M[747]
精准教育扶贫:理论阐释、战略意义及其路径选择
  周娟,唐建兵  2020,29(2):20-24
精准教育扶贫是一项既顾及当前更着眼未来的战略举措。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新阶段,精准教育扶贫已成为贫困地区"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的力量源泉。推进精准教育扶贫必须立足贫困地区实际,进一步凸显教育脱贫功能,实现人、财、物等资源在教育领域的高度集聚和优化配置,才能让贫困地区孩子们真正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接受更加公平、更加多样、更高质量的教育,也才能取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摘要[590]  PDF 1.54 M[908]

农林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

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生态哲学维度探释
  颜传果  2020,29(2):25-31
探赜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潮文化底蕴与文本旨归表明:这场融贯东、西方文明传统中经典智慧与道德品性的文化复兴运动具有丰富的生态哲学内涵——"超灵"本体论是其思想坐标系原点;人性本善观、自然本美观、和谐世界观则是其生态哲学思想的三条轴线——包含醒世、新民的理想主义归趣,即通过恢复精神信仰、正心修身、关爱自然、重建世界和谐来克服当时美国物质主义流弊,来端正民族、时代思想文化方向。
  摘要[544]  PDF 1.55 M[957]
基于网络直播平台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研究
  张童彤,黄志斌  2020,29(2):32-36,115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直播以其内容多样、传播高效、即时互动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蓬勃兴起的网络直播给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推动网络直播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于直播平台对生态文明教育属意不够、生态失范行为时有出现、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立法相对滞后等。各部门应当协同发力为生态文明教育做好引流和宣传工作;努力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直播内容;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直播的监管与治理,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基于网络直播平台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符合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是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路径。
  摘要[512]  PDF 1.55 M[805]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农户面临的融资约束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南省7县236户农户的调查
  叶慧敏  2020,29(2):37-44
湖南省7县236户农户的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的影响因素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对待风险的态度、收入来源、存款余额占收入比例、是否出现过不能按时还款的情况、家庭成员中是否有村干部、本村是否有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等变量对农户融资约束有显著影响。因此,应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等支持性服务、不断开展创新和设计合理的贷款产品以及培育社会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等缓解农户融资约束。
  摘要[509]  PDF 1.64 M[890]
服务制造助推安徽生产制造发展的实证研究
  沙其富,王可侠  2020,29(2):45-54
生产制造与服务制造融合发展,是安徽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安徽省存在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内部结构分布不合理、人才吸纳能力不强、政策支持力度较弱等问题。安徽制造要从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变,从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具体措施:加强传统产业服务制造考核,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放宽新兴产业准入门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应用,推动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地制宜,促进服务资源共享。
  摘要[432]  PDF 2.10 M[768]
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城际差异动态分析
  罗红恩,叶勇,王婧,辜丽川  2020,29(2):55-60
安徽省16个城市2011—2016年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差异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整体处于下滑趋势,各城市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排序相对稳定,不同城市之间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存在差距,且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发展环境、发展水平、发展活力是影响各城市现代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发展环境较弱的城市,要着力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对于发展水平较弱的城市,要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提升。对于发展活力较弱的城市,要深化改革激发服务业发展的活力。
  摘要[416]  PDF 1.67 M[841]
安徽省林长制改革的做法、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探析
  陈华彬  2020,29(2):61-67
安徽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探索实践。安徽通过创建立体式制度框架体系、搭建五级林长制组织结构网络体系、组建"五绿"目标任务体系、构建全链条的考核督察机制完成林长制改革顶层设计,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制度体系有待梳理完善、基层林业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林地经营权流转制约因素有待破解、金融支持林业的潜力有待激活、组建林权收储中心的难题有待攻克等问题。完善林长制改革,应当细化以目标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强化基层林业工作人才保障能力,深化林地经营权流转试点,优化金融支持林业的渠道,消化林权收储中心建立难题。
  摘要[695]  PDF 1.63 M[1296]

法学·社会学

论农村土地合作制的规范化
  仙玉莉,詹王镇  2020,29(2):68-73
在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指引下,各类合作社发展迅速,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地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其中,土地股份制已成为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集体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流转的重要方式,但不同种类土地合作社的概念、名称、内容不统一,有必要梳理不同合作社模式的理论基础、法律地位、主要内容以及实践经验等,以促进各种类合作社的规范发展,指引具有明显优势的"三权分置"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规范化发展。
  摘要[480]  PDF 1.65 M[810]
违约方合同解除规则探讨——基于《民法典合同编(草案)》视角
  沈友耀,薛恒  2020,29(2):74-80
《合同法》对违约方解除规则付诸阙如,《合同法》第94条、第110条并非违约方解除的请求权基础。将违约方解除规则纳入《民法典合同编》有其正当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应当严格限缩违约方解除的触发条件。违约方解除规则并非赋予违约方以解除权,而是赋予司法机关以裁判依据,宜将违约方解除的行使方式限定为裁判解除而排除通知解除的适用,并且对违约方施以催告义务。
  摘要[505]  PDF 1.57 M[116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化研究:内涵、价值和路径
  蒋利雪,李敏  2020,29(2):81-85,109
当前如何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社会议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包括提供和生产两个部分,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旨在保障供需平衡、实现有效供给和提升人民满意度。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事关国家共享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民幸福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在供给主体、供给决策和供给内容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整合供给主体,助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多样化;完善供给决策机制,助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民主化;优化供给内容,助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
  摘要[550]  PDF 1.55 M[784]
农业转移人口子女语言状况与城市融合——以合肥市调查为例
  刘艳  2020,29(2):86-93
农业转移人口子女进入城市后所面临的语码选择、家庭语言规划等语言问题与该群体的城市融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合肥两所小学的调查发现,普通话在该群体语言使用和家庭语言规划中具有较高的取向度,而合肥话与该群体的城市融合之间具有更强相关性。语言取向度高的原因在于合肥言语社区中普通话社区的互动人口和设施建设更加完善,而合肥话与城市融合的相关性更强则体现了语言认同在城市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也证明了提高城市方言取向度是促进城市融合的有效途径。
  摘要[452]  PDF 1.67 M[825]

哲学●文学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演化历程与启示——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柳晓明,段学慧  2020,29(2):94-101
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从制度层面深刻揭示贫困根源,并基于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提出解决方案。列宁、斯大林开启社会主义制度下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几代领导集体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扶贫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并逐渐形成精准扶贫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注重增强扶贫对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期实现扶贫工作的预期目标。
  摘要[475]  PDF 1.58 M[1409]
外围国家如何破除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影响——基于萨米尔·阿明依附理论的分析
  卢地生  2020,29(2):102-109
萨米尔·阿明的依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实质和危害,提出外围国家唯有与中心国家"脱钩",才能摆脱资本主义体系并构建一个社会主义世界。中心国家的经济长期停滞,自我调适措施又引发新的矛盾,使当代资本主义日益走向内外交困的衰落境地。外围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遭受着中心国家侵略,深受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影响,现代化建设十分困难。只有独立自主地走适合民族自身发展的道路,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合作共赢,主动防范外部风险,外围国家才能斩断与中心国家的被动依附关系,实现平等发展,破除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影响。
  摘要[404]  PDF 1.70 M[773]
论巴恩斯小说《终结的感觉》中的伦理自省
  曹卉  2020,29(2):110-115
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秉承了作者一贯以来对记忆和历史的主题关切,讲述了主人公托尼对往昔岁月的探寻之旅,表达了对记忆书写的思考。小说借助真实与虚幻冲突带来的记忆张力,不断加强记忆叙事中的自我审视和伦理反思,揭示了在后现代语境下人们面临的生存焦虑和伦理困境,并探讨了在多元现实的解构中个体与自我的和解之路。
  摘要[425]  PDF 1.56 M[862]
康拉德小说中非洲人物形象的多元化书写
  汪健  2020,29(2):116-124
康拉德是一位非常有非洲情结的作家,在其《黑暗的心》和《文明的前哨》两部小说中出现了许多非洲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既有个体形象也有群体形象。作家对小说中出现的非洲人物形象描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描绘,而是复杂的、富有张力的多元化书写。而且,这一书写还隐含着一定的规律:没有接受欧洲白人"驯化"的非洲人物多以负面形象书写为主,鲜有正面描写,而对接受过白人"驯化"的非洲人物的正面书写则明显增多。这一规律反映出康拉德对待殖民主义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
  摘要[467]  PDF 1.60 M[1130]

历史·文化·教育

元朝上海地区棉花年产量刍论
  张红军,邓可卉  2020,29(2):125-129
元朝作为上海地区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发展的起点,经过著名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技术传授与改良以及三本古代农书的颁行,棉花种植面积已具一定规模且年产量可观,促进了随后该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棉纺织业的发展与崛起。
  摘要[492]  PDF 1.53 M[900]
1931年安徽水灾社会致因新论
  谈群  2020,29(2):130-134
民国以来,自然灾害频发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931年的江淮水灾便是民国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无论灾情本身还是受灾影响,为百年不遇。其中,长江、淮河皆流经的安徽省正是受灾最重的省份之一。空前的水灾使安徽南北都陷入泽国,出现大量灾民,损失巨大。这一年夏天长时间集中的降水是造成水灾的主要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新旧军阀连年混战、民政不治、水利失修等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水灾的发生。
  摘要[483]  PDF 1.52 M[940]
近代农会组织与乡村教化
  孙慧,黄诗敏  2020,29(2):135-140
农会作为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组织,积极致力于解决乡村问题,促进乡村发展。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实施乡村教育、改善乡村道德状况是其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各界对农会开展教育活动的倡导,农会一方面开始积极建设乡村学校、图书馆等教育场所,并根据农民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课时;另一方面从乡村道德建设着手,旨在改善令人堪忧的乡村道德状况。农会的乡村教育活动、道德建设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实施了乡村教化,弥补了官方教育的不足,促进了乡村社会的良好发展。
  摘要[476]  PDF 1.54 M[965]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