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封面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作用机理与实证检验——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王刚贞,谢露露  2020,29(1):1-10
目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减缓贫困、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独特优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2011—2018年31个省市有关经济指标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地减缓贫困,且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直接减缓贫困,还可通过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收入分配间接减缓贫困。另外,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的总效应中绝大部分来自于直接作用的贡献,并且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减缓贫困的间接效应远大于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减缓贫困的间接效应。因此,应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的直接作用,同时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的间接作用
  摘要[840]  PDF 1.72 M[918]
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多维绩效综合评价——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谢晶晶  2020,29(1):11-15
基于2010—2017年的数据,结合精准扶贫内涵,构建精准扶贫多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评判法研究安徽省金寨县精准扶贫绩效。结果表明:金寨县精准扶贫综合绩效呈上升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各维度绩效差异较大。目前金寨县已落实十大举措十大工程实施扶贫,但效果不够全面,建议金寨县增加扶贫项目的类型,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
  摘要[605]  PDF 1.54 M[653]
旅游廊道扶贫: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的实践——基于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沿线12个村的调查
  李 龙,杨效忠,吴 玲  2020,29(1):16-22
自大别山旅游扶贫通道运行以来,沿线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环境设施明显改善:改变了六安市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提高了旅行的快捷性和舒适度,方便了村民出行;旅游线路质量提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人居环境得以改善。但是,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也存在忽略贫困家庭异质性、贫困农户旅游参与意识弱、旅游扶贫政策信息传播不顺畅、旅游开发的负面效应初显等问题。建议通过整合资源、塑造品牌、提升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意识、完善旅游扶贫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手段加以解决。
  摘要[432]  PDF 2.51 M[467]
农户乡村旅游影响感知与参与意愿研究——以岳西河南村为例
  杨丹丹,蒋作明  2020,29(1):23-30
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的政策背景下,各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此提高农户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农户对乡村旅游的感知有生活质量正向感知、社会水平正向感知、经济与环境负向感知和社会民风负向感知。农户的生活质量正向感知和社会水平正向感知对农户参与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的积极参与对乡村旅游的成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培育旅游品牌、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个人形象、强化政府引导、协调利益分配等层面提高农户参与意愿。
  摘要[473]  PDF 1.61 M[590]

农林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

生态休闲与新时代美好生活建构
  郑 航,方 青  2020,29(1):31-36
生态休闲通过休闲活动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人类在休闲中感知自然、保护生态、体会环境、理解生命。新时代人民在美好生活的建构过程中,生态休闲从休闲方式、休闲理念、休闲经济、休闲空间等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也对生态休闲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多元丰富的生态休闲方式、构建休闲生活的环境伦理、规范有序的生态休闲经济成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
  摘要[491]  PDF 1.50 M[489]
基于宗族文化视角的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研究
  洪长瑾,唐祎汉,杨 淼,张云彬  2020,29(1):37-42
在徽州历史上,宗族不断繁衍壮大,宗族文化深入人心,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此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村内的宗族建筑、村落格局、街巷空间、建筑空间等都受此影响。在宗族文化视角下,村落景观提升面临着物质载体受损、传统文化消亡等现实困境。应坚持整体性与原真性、动态性与持续性原则,注重宗族文化资源在空间层次、物质形态、非物质文化等方面的有机转化,最终实现传统村落景观的有机提升。
  摘要[385]  PDF 1.50 M[556]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养殖保险中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江西生猪调出大县的数据研究
  樊 丰,刘小春  2020,29(1):43-49
江西省19个生猪调出大县的调研数据显示,影响农户参与生猪保险的主要因素有农户年龄、养殖年限、教育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参加养猪协会和合作社等。其中,年龄、养殖年限、养殖收入占比、参加养殖协会或合作社、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和对补贴政策的了解会显著增加参保率。收入也对参保行为有影响,但是影响较弱。政府部门持续完善和推广农业保险政策以及合作社和养殖协会等农户互助组织有助于提高农户风险意识,提高农户参保行为。
  摘要[416]  PDF 1.52 M[531]
基于GEM模型的果蔬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与分析——以安徽砀山县为例
  周 风,李红梅,王淑霞  2020,29(1):50-59,113
果蔬加工产业集群是农户、果蔬加工企业和辅助机构等在一定区域空间内聚集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区域农业加工产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国家实施区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背景下,果蔬加工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随着消费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果蔬加工产业集群面临诸多挑战,创新成为其竞争力的关键。提升果蔬加工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需要政府提供产业政策与资金扶持、集群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加工产品附加值和延长产业链条,以促进果蔬加工产业集群长效发展。
  摘要[434]  PDF 1.62 M[530]
不同属性技术农户行为选择差异分析——以安徽四大名茶种植户为例
  张红艳,张藕香  2020,29(1):60-66
安徽四大名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户禀赋特征差异的基础上,不同属性技术农户行为选择也存在差异:风险偏好对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最显著;劳动力禀赋对增劳型技术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劳动力需求类型,对人力资本需求较高的新品种技术影响显著,对体力型劳动力需求较高的有机肥施用技术影响不显著;资本禀赋对增资型技术影响主要取决于技术类型,对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制茶技术影响显著,对劳动密集型的新品种技术影响不显著。应加大对小众化特色农业的政策支持和福利补贴,引导农户根据技术需求类型采用选择性技术转嫁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规避因资源要素稀缺和禀赋特征不足而形成的技术推广与应用困境。
  摘要[468]  PDF 1.52 M[365]
长三角地区入境旅游市场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
  张 洪,朱文静,方 芳  2020,29(1):67-75
入境旅游作为长三角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加强区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其市场效率的研究对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长三角地区2000—2016年入境旅游市场效率研究显示:上海市入境旅游效率稳居高地,其他三省的效率值发展波动轨迹基本一致;整体而言,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对外开放程度有助于促进入境旅游市场效率,而入境旅游消费的相对滞后性以及交通设施的便利性对入境旅游市场产生了“挤出效应”;各影响因素对各省(市)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需从借助大数据、旅游新业态和区域一体化几方面来进行入境旅游市场效率的提升。
  摘要[487]  PDF 1.55 M[554]
中部崛起业绩、航标与安徽争先的政策着力点
  陈起风,杜莹莹  2020,29(1):76-82
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财政收入、固定投资、房地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市公司数量、省会城市辐射力是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照上述经济指标,2008—2018年,中部地区不仅整体业绩欠佳,而且内部发展差距明显,河南暂且领先,湖北、安徽、湖南紧随其后,江西、山西呈尾随态势。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提出的八条指导意见是新时代中部六省发展的新航标。依照新航标,基于安徽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助力安徽中部争先的政策着力点。
  摘要[504]  PDF 1.52 M[442]

法学·社会学

环境污染刑事与行政违法性界别的法哲学思考
  储志豪  2020,29(1):83-88
在从严治污的刑事政策背景下,污染环境罪在惩治和预防环境污染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一种典型行政犯,该罪在入罪评价机制上体现出的行政从属性近来被屡屡质疑,理论交锋的根源在于对环境污染行为刑事违法性和行政违法性关系的不同理解。违法多元论的设想虽与从严治污的刑事政策目标契合,但实践中很难操作,且会破坏环境法律体系的统一秩序,其对违法相对论提出的质疑并不成立。事实上,违法相对论完全可以满足刑事政策从严治污的要求。
  摘要[440]  PDF 1.50 M[691]
论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自愿性标准
  胡琨钰  2020,29(1):89-94,118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体现了保障人权、程序正义和司法效率等诉讼理念的要求,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是该项制度适用的基本条件。被追诉人是否做到了自愿,不仅需要从明知和明智等方面加以判断,同时,还需要从被追诉人是否被强迫自证其罪,是否获得相关法律规定的告知与律师帮助,以及自愿性司法审查等程序上予以审定。针对我国关于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自愿性的立法不足,应当从完善认罪认罚告知机制、扩大被追诉人律师帮助以及健全司法审查程序等方面予以完善。
  摘要[477]  PDF 1.49 M[685]
获得感视域下的农民工超时劳动叙事——一项基于代际比较的质性研究
  李 磊  2020,29(1):95-101,120
基于两代农民工深度访谈资料,分析农民工对劳动获得感的认知叙事,指出城市农民工的事实劳动时长与家庭经济预期、社会用工形态之间存在深刻的逻辑关联。两代农民工对附着于超时劳动之上的劳动报酬具有较高获得感,但在超时劳动接受意愿与忍耐力、相关利益诉求与表达途径方面,出现代际分化。过度超时劳动带来农民工“过劳”与身心健康风险、社会交往受限与城市融合困难等获得感降低因素,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建构与认同、农村青年提升获得感预期和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制约因素,相关社会干预亟需完善。
  摘要[429]  PDF 1.52 M[493]

语言●文学●哲学

罗大经《鹤林玉露》对朱熹文学思想的接受
  程 荣,吴长庚  2020,29(1):102-107
《鹤林玉露》作为一部宋代文人笔记,在文学批评史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罗大经接受并发展了朱熹的文学思想与创作方法,在笔记中或引其言词,或论其观点,或附其议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朱熹在宋代文坛及文学史中的地位,促进了朱熹文学思想的传播。罗大经对朱熹文学思想的接受与弘扬,不仅与南宋日益高涨的理学时代背景有关,还与文学史发展的内部规律有关,即在民族精神衰颓时期,理学家文论力图担当起重振正统文学的历史使命。
  摘要[475]  PDF 1.51 M[624]
一带一路”话语国家形象建设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中国一带一路网为例
  杨家勤,张致祥  2020,29(1):108-113
中国 “一带一路”话语旨在向国内外传播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规划相关的进展、事件和信息等。其重要职能之一便是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在宣扬中国的积极立场的同时适时说服、引导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为此,中国“一带一路”话语常借助议题设置、论叙结合和认同模式等叙事策略提升话语权威、引导受众的情感倾向、优化说服效果。统筹兼顾的议题设置能让受众感知到中国所倡导的多维共同体,表达了中国的友好合作形象;论、叙结合展现中国的担当和责任,彰显其深受沿线国家欢迎和被合作的积极形象;认同模式借助相似的经历、共同的机遇等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基础,凸显中国的合作共赢愿景。
  摘要[450]  PDF 1.52 M[460]

历史·文化·教育

燕秦汉时期辽西地区农业发展述论
  郭雨曦  2020,29(1):114-120
辽西地区的文明起源很久远,但是直到燕秦汉时期才开始正式划归中原汉族政权统治。由于生态环境适宜,人文基础充分,历任统治者政策的扶持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该时期辽西地区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发展主要表现为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铁犁耦耕的发展、牛耕技术的普及推广以及作物种植和贮存的进步等。同时,辽西地区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频繁战争的破坏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但从整体来看仍然呈发展进步的趋势。
  摘要[421]  PDF 1.50 M[494]
论鸦片战争前茶叶在中美贸易中的地位及其成因
  李梦婷,丁以寿  2020,29(1):121-125
荷兰人将中国茶带到美洲殖民地,英国人将饮茶习惯普及。独立后的美国迫切展开与中国直接贸易,1784年“中国皇后号”的首航标志着中美贸易的开端。从首次贸易到鸦片战争时期,茶叶始终占据了中美贸易的核心商品地位,且在美国对华贸易商品中所占比例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美国对茶叶的消费需求、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华商对美商提供的有利的交易方式等因素促进了中美茶叶贸易的发展,茶叶贸易也给美国早期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摘要[466]  PDF 1.53 M[499]
揭榜对占城稻推广的促进作用及现代传播学解析
  殷 三,李 果,赵 红,李 浩  2020,29(1):126-132
宋代由于气候改变、旱灾频发,对耐旱水稻品种需求迫切。占城稻具有适应性强、耐旱涝、成熟早等优良特性,在宋代得到迅速推广应用。而对占城稻的推广,前人研究很少关注传播学过程。在其推广中,宋朝的官方揭榜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揭榜的内容全面、形式灵活、成本低廉,有效地推动了当时占城稻的推广。揭榜将信息源、受传者、信息及反馈等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机连接起来,从而在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揭榜促进占城稻推广的传播学解读,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科技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摘要[412]  PDF 1.61 M[461]
从形象传播到可沟通城市——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城市传播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胡昭阳,王 怡  2020,29(1):133-140
城市传播作为城市学和传播学的交叉领域,其自身的历史进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2001—2018年我国城市传播的研究成果,运用CiteSpace这一可视化工具,可直观量化地观察并提炼出该领域从起步到探索、丰富、发展、拓展和深化的多个阶段。经过近18年的研究积累和学术共同体的推进,城市传播愈发成为我国传播学界的热点,研究视野从形象传播逐渐发展为可沟通城市等更深广的议题。随着各类城市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城市传播要积极拓展更多的研究领域,尤其是要注重立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实证研究,并以此引领城市传播理论的全面升华。
  摘要[447]  PDF 3.23 M[581]

封二封三

八公仙授玉食方,玉板凝脂异兰香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八公山豆腐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文化研究中心”孙超  2020,29(1):141-142
  摘要[465]  PDF 1.97 M[517]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