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5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封面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弱化与重构: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研究
  陈兴宇  2019,28(5):1-6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呈现出弱化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主体身份名与实的分离,主体意识外在感观与内在感受的不统一,主体自治、法治、德治能力欠缺。乡村治理农民主体性弱化危机的化解,需要回归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治理理念,从统一主体身份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主体意识外在感观与内在感受、主体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三个方面重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性结构,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和善治。
  摘要[774]  PDF
普惠金融减贫的收入效应与区域异质性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检验
  郑美华,谢露露,苏成成  2019,28(5):7-15
普惠金融是消除贫困的有效方式,为区域性减贫提供了解决路径,但普惠金融发展对提高贫困人群的收入及区域减贫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安徽省2011—2017 年16个地级市有关经济指标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减贫存在收入效应与区域异质性,即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提高收入水平,减缓贫困,但各区域在减贫效果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皖南地区的减贫效果显著,皖中地区反而会抑制贫困的减缓,而皖北地区的减贫效果则不显著。因此,应推行普惠金融的区域差异化政策,以提升普惠金融的减贫效果。
  摘要[552]  PDF
区情差异下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再思考——兼论欠发达地区对策
  贺小慧,梁剑锋  2019,28(5):16-21
正视农村文化治理基础的区情差异,是提升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能力的基本前提。以经济发展水平、村庄结构差异与农村文化市场双重属性相互交织为背景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应在现有理论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更要充分考虑其阶段特征,因地制宜,重视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内在关联,确立村民主体意识的发挥要以政府的有效引导为前提的施策理念。
  摘要[602]  PDF
生活世界指向的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研究——以徽州古村落宏村为例
  李德明,朱国兴,余向洋  2019,28(5):22-27
古村落是马克思话语体系中的感性的生活世界,也是科恩所述的现代游客追逐的真实性空间,但现代性的旅游产业系统将古村落从感性的生活世界转换为理性的非生活世界,随之带来了古村落物质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割裂,以及景观同质化、过度商业化,造成古村落旅游体验下降、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遭受破坏等诸多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修复和重建古村落空间的生活世界属性,让景观回归生活世界。
  摘要[688]  PDF

农林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价值蕴含
  徐龙建,燕芳敏  2019,28(5):28-3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把握了历史、价值、实践三重逻辑;在核心要义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涵盖了生态文明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生态法治论、生态建设系统工程论五个方面;在价值蕴含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传承性、方向性和发展性三个层面。
  摘要[631]  PDF
生态文明视角下安徽省农业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研究
  姜家生,朱娇,王蜀君,田涛  2019,28(5):35-40
实现农业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府联合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重视环境规制的落实,确保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和落实提供保障;注重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确保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效率,保障各地区顺利通过“U”型曲线拐点,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摘要[580]  PDF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安徽省矿业城市生态安全评价
  杨静雯,何刚,周庆婷,赵疏航  2019,28(5):41-48
安徽省9座矿业城市2013年和2017年生态安全状况表明:工业煤炭消耗量、人均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等7项指标是影响安徽省矿业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2017年安徽省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水平较2013年总体趋好,大部分城市已达到基本安全状态,仅淮北市、亳州市和淮南市仍处于较不安全状态;2017年皖南地区矿业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明显优于皖北地区。建议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完善的矿业企业管理制度,严格开展矿业污染的防治工作。
  摘要[565]  PDF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化研究综述及启示
  徐向龙,王亮  2019,28(5):49-5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近十年来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化的意义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化作用的研究包括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实现路径研究有对国外的经验启示研究、地理标志农产品公共品牌的保护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和基于品牌建设和竞争力提升研究等方面。今后需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管理制度优化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传播及评估和退出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
  摘要[512]  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增长路径分析——基于三元边际分解
  杨朝英,谢向英  2019,28(5):56-63
2001—2017年中国茶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份额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市场份额的测算显示,东盟是中国茶叶出口的重要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中国茶叶出口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集约边际增长实现,集约边际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2010年以前中国茶叶出口依赖于低价数量扩张;2010年以后出口均价高于世界均价,表明2010年后茶叶出口已经摆脱低价数量扩张路径,中国茶叶产业不再处于供应链的低端位置。扩展边际、价格边际和数量边际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要进一步扩大我国茶叶出口市场份额,进一步关注西亚、南亚以及中东欧市场。
  摘要[570]  PDF
SPS措施对中国鸡肉出口贸易的影响
  马倩玉  2019,28(5):64-69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蓬勃发展,关税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逐渐削弱,而非关税壁垒的作用逐渐提高。各进口国利用动植物卫生检疫(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Agreement,即SPS协定)措施对中国农产品进行限制,甚至禁止进口。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鸡肉生产国,但鸡肉生产与出口贸易的发展相比却极不相称。面对众多的SPS措施限制,中国要多了解国外市场,提高鸡肉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摘要[509]  PDF
基于Shapley值法的草莓产业链利润分配机制研究
  张贺新,谈应权,徐 智,田涛  2019,28(5):70-77
为了促进农业产业链稳定健康发展,利用实际调研数据,以草莓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主体的成本构成、价值增值比例和利润分配,并利用Shapley值法,根据各相关参与主体贡献的多少去计算草莓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方案。研究表明,在草莓产业链中,农户的增值比例最高,销售环节次之,中间商环节增值比例最低。草莓产业链最终利润分配方案为:种植户、批发商及零售商分别获得全部收益的64.77% 、7.84% 、27.39% 。完善政策为:完善组织形式,提高对农户的技术支持服务力度;加强对草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效管理,提高相关资源配置的利用效率;建立草莓收购目标价格制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摘要[602]  PDF

法学·社会学

网约车平台民事侵权责任的反思与构建
  王一帆,张 侠  2019,28(5):78-82
2016年《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暂行办法》把网约车平台定位为普通承运人,使得网约车平台承担了过重的民事责任。平台的运营模式、控制力与驾驶员的从属程度等都说明了其不同于一般承运人,它的侵权责任认定必须符合平台技术与商业发展现实,具体设计应有价值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重考量。网约车平台应履行有限的事前注意和事后补救义务,其侵权责任可遵循过错责任原则,前提是知晓具体侵权行为发生而不采取补救措施,即客观上存在违背合理注意义务的行为,主观上对具体侵权行为存在知晓或应当知晓。另外兼顾考虑各方利益,平台可以履行先行赔付义务,与驾驶员之间是一种附条件不真正连带责任。
  摘要[638]  PDF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刘大元,卢 方  2019,28(5):83-88
社区矫正的宗旨与我国对未成年人采取惩罚、教育、挽救的刑事政策相契合,实现了刑罚执行方式由监禁刑向非监禁刑的转变。现实存在的影响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诸多因素,导致矫正的实然效果与制度本身的应然预期存在差异。应从行刑社会化理念、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建立职业化和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提高社会参与度、创新矫正方案和矫正项目等方面入手,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进行修正和创新,以更好地发挥制度本身所蕴涵的价值。
  摘要[501]  PDF
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阜阳市为例
  陈松林,范海洲  2019,28(5):89-9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面对的现实问题。影响阜阳市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既有就业机会减少、生活适应困难的打工地推力因素,也有家庭和同乡组织的影响,流出地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就业创业政策等拉力因素。建议阜阳市政府从弱化推力因素(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务工农民的收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强化拉力因素(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返乡政策扶持力度,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返乡就业环境)两方面提高农民工返乡意愿。
  摘要[554]  PDF

语言●文学●哲学

“互利共成”:桐城派诗人对韩愈诗歌的建构与借径
  卢 坡  2019,28(5):96-103
作为异代知音,桐城派诗人对韩愈诗歌较为推崇,常常“杜、韩”并称,桐城派的这种“追封”始于姚范,终由方东树完成。桐城派诗人对韩愈的接受不仅表现为对韩诗的赞赏、对“以文为诗”的认同,还在于主动将韩愈古文理论运用到诗学批评之中,即“以文论诗”。桐城派诗人言志、有物、立诚、有序的论诗标准是对韩愈“文道”关系论的呼应,而对韩诗雄桀瑰伟风格的推崇、对韩愈诗作的精彩解读,这都成为韩愈诗歌经典化历程的重要一环;桐城派诗人则在对韩诗的评论中,提炼出富有特色的诗学理论,构建了系统的诗学体系。建构与借径这种“互利共成”的诗学关系生动地表现在桐城派诗人对韩愈诗歌的评论之中。
  摘要[762]  PDF

封二封三

荆涂玉籽缀绿丛,榴子新披玛瑙红——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怀远石榴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文化研究中心”孙超  2019,28(5):封二-封三
  摘要[516]  PDF

语言●文学●哲学

论丁尼生《食莲人》的唯美主义风格及其美学思想
  王礼健,郝 滢  2019,28(5):104-109
《食莲人》与《尤利西斯》虽皆取材于《荷马史诗》,但在主题思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学界也存有一定争议。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食莲人》和丁尼生同期创作的其他的“论诗诗”在意象上可以找到共同的原型,美学主张上也较为一致,主要有:丁尼生早期创作继承了济慈的唯美风格,注重诗歌本身的形式之美,为艺术而艺术;美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丁尼生注重在充满幻想的艺术空间中用“内在感官”去体验真正的理念之美和神性之美;诗歌是传播上帝智慧和真理的媒介,艺术领域则是人类摆脱尘世痛苦的伊甸园。因此,《食莲人》可看作反映诗人早期唯美主张及其主观美学的重要作品。
  摘要[771]  PDF
基于商务语料库的话语标记语语用特征分析
  陈倩,张书  2019,28(5):110-114
使用CQPweb、Spoken Business English Corpus和Business English IV Corpus等商务语料库对四类话语标记语进行词频检索统计,结合定性方法分析其语用特征,发现四类标记语在商务语料与日常口语语料中的分布频率有所不同。语用特征上,对比性话语标记语you know显著性较强,而填充性话语标记语well则展示出在日常口语语料中少见的推导功能。加强对商务语料中话语标记语语用特征的认识,才能促进商务环境中的有效交际,提升商务活动参与者的语用能力。
  摘要[564]  PDF

历史·文化·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梁宋地区农业发展述论
  刘成赞  2019,28(5):115-12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快速,争霸兼并战争频发,各国大力鼓励、奖励人口增长,此时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梁宋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加之悠久的农耕基础,使得此地农业在耕作技术、作物种类、水利灌溉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且带动了耕种面积的扩大、精耕细作方式的发展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虽受自然灾害、战争和传统思想等因素的限制,但整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
  摘要[642]  PDF
基于“新旧分离”模式分析大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杨荣清,刘雅静  2019,28(5):121-127
经济发展使城市变得拥挤,现代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之间产生了矛盾,几年前大同市古城全面改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主要集中在城市传统风貌的原真性保护与恢复方式。大同古城历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存在文物保护不到位,更新手段、更新技术弱等问题。借鉴城市更新理论,从“新旧分离” 规划模式中去保护老城原真性特色文化,提高文物保护意识,科学规划新区发展经济的新思路,可以使古城得到保护而新城工业区又能更好地发展,给当下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发展提供可能的参考。
  摘要[527]  PDF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林高校大学生乡村价值认同教育初探
  刘彦琦  2019,28(5):128-134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必将为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催生更多的机遇。农林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乡村价值认同将直接影响到农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农林高校应该分析当前乡村价值认同教育的现状,明确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以农业创新班为载体,以班级教育为主渠道,依托第二课堂和新媒体平台,培养大学生的乡村价值认同感,从而达到培育“一懂两爱”的高素质“三农”工作队伍的目标。
  摘要[567]  PDF
“以文化人”网络空间转向的学理阐释与研究进路
  方黎  2019,28(5):135-140
解决人的问题首先需要在有人存在的地方进行,“以文化人”网络空间转向的必要性在于网络正在以不可阻抗的速度发展成为人们栖居的常态化空间,与人们的生活实践高度接榫。“以文化人”网络空间转向的紧迫性在于,网络空间大众生存样态的不良现象诸如实践行为失范、文化取向混杂、意义指向迷失等存在危机,亟需“以文化人”的主动作为。有效的实践离不开深入的研究,“以文化人”网络空间转向的研究进路可以从分析网络空间“以文化人”的独特意蕴、剖解网络空间“以文化人”的双重境遇、识别网络空间“以文化人”的主要矛盾、建构网络空间主导文化的影响场等方面展开。
  摘要[501]  PDF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