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4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封面
  

本期目录

萧城骊珠满甘甜,香冰玉寒冠世间——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萧县葡萄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文化研究中心”孙超  2019,28(4)
  摘要[477]  PDF 3.87 M[481]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创新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思想基础和实现路径
  阮文彪  2019,28(4):1-10
实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发展的战略转变,是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战略指导思想,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创新引领的时代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目标创新、路径创新、治理创新、扶贫减贫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科学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加快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
  摘要[747]  PDF 1.59 M[494]
乡村振兴及其推进的逻辑路径
  王云飞,穆童  2019,28(4):11-1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社会状况一直是社会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主题。自20世纪初至今,许多志士仁人、专家学者和政府机构都在关心乡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乡村振兴进入了专家学者的探讨视野。乡村振兴的内涵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层面。各个层面的振兴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分步进行的。推进乡村振兴要在乡村社会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产业振兴,并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振兴乡风文明,由此吸引人才回归,培养有志于扎根农村的建设人才。
  摘要[607]  PDF 1.45 M[573]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李长源  2019,28(4):17-22
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农村居民、社会组织以及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但事实上,基层党组织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基层政府的角色表现不明显,农民的参与意愿不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力度不够,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为了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并形成合力,必须探索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协商为手段,以网络治理为平台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新路径。
  摘要[567]  PDF 1.45 M[841]
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阐释与策略研究
  王艳萍,房彬,和卫鹏  2019,28(4):23-28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并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愉悦农民、教育农民、为乡村振兴强根铸魂、培养人才等多重功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要外部供给与内部挖掘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的组织供给、人才供给、活动供给和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挖掘乡村内部潜力,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发挥新乡贤和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二要载体搭建与能人培养相结合。既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乡村文化活动载体搭建,又要强化乡村文化能人培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力支持。三要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以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载体、积累资金。
  摘要[577]  PDF 1.45 M[495]

农林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

农村地区环境污染舆论监督图景与“公共性”建构
  焦德武,焦得刚  2019,28(4):29-33
为了实现绿水青山居住环境的目标,需要改善当前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舆论监督是农村地区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路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异常严重,空气、化肥农药、水、生活垃圾等污染,正严重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然而大众传媒对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舆论监督是不到位的。要想建构农村地区环境污染舆论监督的“公共性”,需要在科学传播、理性参与、引导公众等方面有所作为。
  摘要[415]  PDF 2.24 M[430]
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研究——基于脱钩模型和LMDI的分析
  李颖  2019,28(4):34-41
2005-2016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变化轨迹和LMDI效应显示,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和经济水平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强度效应,这是导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结构效应。
  摘要[489]  PDF 1.86 M[604]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的调查分析
  张雄,赵梓羽  2019,28(4):42-48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诱发了农地非农化的快速增长,土地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越来越凸显其稀缺性。由于湖北省各城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土地资源要素过度投入,导致区域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低下。环境因素对区域农地非农化的配置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通过合理调控区域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分析湖北省2013—2017年各个城市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是科学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摘要[599]  PDF 1.52 M[418]
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
  何杨  2019,28(4):49-54
以安徽省茶叶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从品牌管理能力、品牌市场能力、品牌关系维护能力以及品牌基础能力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选用具有安徽区域代表性的四大名茶代表企业——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测度。结果表明: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不高,四家代表企业内部在品牌竞争力的不同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建议通过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整合供应链、健全市场环境及品牌管理体系等来促进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
  摘要[565]  PDF 1.44 M[584]

法学·社会学

农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问题和对策
  柴姣,柴苗苗  2019,28(4):55-59
农地流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地制度的创新形式,但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实际权益缺失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绊脚石,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环节。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国家对农村金融财政的支持力度、改革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机构、健全信息平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等措施可以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摘要[543]  PDF 1.49 M[706]
主观预备合并诉讼的适用检视与借鉴
  陈元庆  2019,28(4):60-67
日韩及我国台湾地区就主观预备合并诉讼已有丰富的适用实践。通过对其适用的典型案例所反映出的颇具争议的问题,如适用价值、被告地位不安定、诉讼系属及当事人诉讼地位等问题进行充分理论检视后,可发现,相关理论已能较好地消解学界对被告地位不安定等问题的疑虑,虽然在复杂上诉审情形下被告诉讼地位及其裁判问题还有较大争议,但这并不足以否认该制度设立趣旨。这些实践经验总结及理论争鸣,为我国大陆地区将来构建主观预备合并诉讼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
  摘要[495]  PDF 1.49 M[482]
用人单位即时解除劳动合同权的行使期间探析
  余冬生  2019,28(4):68-74
《劳动合同法》第39条明确列举了用人单位可即时解除劳动合同权的六种情形,但未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在多长期限内作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显属立法漏洞。实践中,司法判决对此问题也是莫衷一是。针对第39条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使期间存在立法上缺位的情形,考察我国台湾地区和德国的立法例,借鉴其有益经验,提出解决现实困境的三点措施,即加强工会的监督职能,选取典型案件作为指导或参考性案例,确定即时解除劳动合同权的行使期间,以期为未来修法提供一些智识上的参考。
  摘要[488]  PDF 1.47 M[524]
论社交网络账号的法律属性及其保护规则
  邱国侠,余鸿恩  2019,28(4):75-81
当用户社交网络账号权益受到损害,寻求法律救济的首要难题是如何确定相关权益归属,以及其是否能够转让。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社交网络账号在民法中的地位,以及应当如何适用法律。从是否可以被类型化保护的特征出发,民事法律利益分为法律规定的权利、法律尚未规定的权利与法益三类。以此为据,可以从知识产权等法律规定的权利、虚拟商品等法律尚未明确的权利以及作为入口的账号自身等法益这三个方面界定社交网络账号的法律属性。进一步地,可以基于法律属性的界定明晰社交网络账号的保护规则。
  摘要[621]  PDF 1.47 M[1207]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观的嬗变——基于价值观基础理论的研究
  黎淑秀  2019,28(4):82-88
价值观形成背后有其深层基础、现实基础以及历史文化因素。青年婚恋观就是青年在对待恋爱、婚姻等人生问题上的价值观,其嬗变过程也遵循价值观基础理论,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观经历了一系列嬗变过程:从“嫁军人”“嫁国营”时政治荣誉和社会地位是女青年择偶的首选,到“嫁工程师”“嫁大款”时能力和财富最受女青年器重和青睐;从“房子”“车子”被当作青年谈婚论嫁的标配,到青年个性化、多元化婚恋观悄然成风。研究青年婚恋观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中嬗变的规律,对倡导建立更加文明、健康、理性的新时代青年婚恋观以帮助他们有效进行价值观建设具有启示性意义。
  摘要[539]  PDF 2.01 M[591]

语言●文学●哲学

风景的发现:唐宋时期咏黄山诗流变及其文化内涵
  尚丽姝  2019,28(4):89-95
在自然美的生成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创造如文学创作发挥了重大作用。黄山凭借雄奇壮美的景色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游历观光,也激发了诗人心底无限的诗情。但是,因为开发时间较晚,现存文献中对黄山的歌咏直至唐代才开始。李白是最早写作咏黄山诗的诗人,诗僧释岛云则是唐代咏黄山诗存诗数量最多者。宋代游黄山诗人愈多,咏黄山诗也愈多,其中不乏杨万里这样的著名诗人,以汪莘为代表的黄山本地诗人诗作也颇有可观之处,他们的作品共同丰富了宋代黄山诗的创作面貌。这些诗歌作品丰富了黄山景观,也提升了黄山景观的人文内涵。
  摘要[520]  PDF 1.45 M[669]
人人皆圣:王艮对儒家“圣人说”的新解
  张雨,武道房  2019,28(4):96-102
圣人一直是崇高伟大身居高位的,与普通的百姓有着云泥之差,因而千古留名,深受万世敬仰。对于儒家来说,成圣是儒者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而自阳明以来,理学家逐渐拉近圣人与常人的距离,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更是提出“人人皆圣”“人人君子”的主张来弱化“圣人说”。他通过将“天理良知”改造成“日用良知”,使玄虚神秘的天道等同于老百姓的日用;又将一直备受推崇的君子之道——“舍生取义”新解为“立本安身”,关怀到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最后又将“乐”与“学”结合起来,将晦涩深奥的“圣人之学”转换为“至简至易之学”,更是打破了精英阶层对于教育的垄断。这样,王艮就把原本高高在上的圣人拉下神坛,重新建立起一套常人成圣论,力图填平圣人与平民之间的鸿沟。
  摘要[498]  PDF 1.47 M[438]

历史·文化·教育

清代治理西藏策略之演变
  占堆  2019,28(4):103-109
清代治理西藏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1644—1720),清政府对于西藏的控制是松散的,但这种松散之中深藏着高深的政治智慧;同时,在西藏一直采取温和的休养生息政策,营造了一个良好且宽松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环境。第二个时期,也就是1720年之后,清政府在西藏逐步设立完善的行政机构,并派遣驻藏大臣。然而,这种稳定的政治结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遭到了破坏。纵观清代各个时期的治藏政策,可以归纳出清代治理西藏的策略与清朝本身的国力兴衰密切相关。
  摘要[524]  PDF 1.45 M[713]
抗战时期温江乡村建设运动述论——以“农会”为中心的考察
  刘平  2019,28(4):110-118
抗战时期,以乔启明为首的金陵大学农学院内迁成都,选择温江县从事乡村建设运动以赓续战前未尽事宜和助力抗战建国。不同于其他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温江以辅导“乡农会”为主进行农业推广和乡村建设,堪称一时之盛。“农会”通过办理生产、经济、社会和教育等事业推动温江乡村建设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因其组织本身和时局、社会环境等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总体而言,以“农会”为中心的温江乡村建设运动作为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一部分于其时和时下均有重要意义。
  摘要[484]  PDF 1.49 M[622]
传统与现代之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卫生防疫机制探察——以安徽为中心
  李忠萍  2019,28(4):119-12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卫生防疫行政体系渐趋粗成,彰显了政府成为公共卫生主导性行为主体的现代面相,然而其时地方卫生防疫事务的开展仍有赖于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内外推动,又使得地方卫生防疫机制带有鲜明的传统特色。这种传统不仅是其时中国卫生行政粗陋建构的映照,更是绅商等社会人士和组织热心公益、践行家国情怀这一中华优秀传统的彰显。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地方卫生防疫机制,也是西方倡导的现代公共卫生“遭遇”中国传统后形成的一种在地化表现。
  摘要[512]  PDF 1.44 M[465]
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雷若欣,李秋秋,朱学同  2019,28(4):125-133
选取安徽省216个农民田间学校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指数等方法研究农民田间学校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类型多样,按其培训内容可细分为农、林、牧、副、渔及休闲农业、农技服务、电子商务等8个类型,其中,农业田间学校又含普通种植业、设施农业等学校;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在普通种植业田间学校中,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培训学校集聚程度较高;安徽主体功能区、经济基础、人口密度、文化教育资源与农民学习意愿是影响农民田间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
  摘要[491]  PDF 3.92 M[476]
高校校史资源文化育人的统合性研究
  邱艳,缪爱英  2019,28(4):134-140
高校校史资源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主体同一、功能相辅、目标趋同等共性,是以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史资源通过各种载体对大学生发挥着文化认同、价值导向、教育感化、职业精神塑造等功能。高校应健全校史资源教育机制、完善校史资源教育内容、创新校史教育载体,发挥校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要[425]  PDF 1.46 M[596]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