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3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封面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福建平潭北港村为例
  陈健平  2019,28(3):1-8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社区营造在于激发乡村社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促进社区价值的实现和社区福祉的提升。应用社区营造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行动主体不到位、社区参与不充分、社区增权不均衡等问题,拓展乡村旅游内容的深度和厚度,形成优选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与新机制,完善基于互益共同体的旅游社区治理体系,打造内引外聚的乡村旅游内容创新平台等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可行性路径。
  摘要[939]  PDF 1.29 M[791]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建设发展路径探究
  张俊,储金龙,李久林  2019,28(3):9-16
徽州传统村落现状发展模式可分为自然资源型、企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型、文化带动型、混合产业型等。应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动态性、时序性等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提出综合的建设发展路径。通过确定保护发展原则、保护遗产资源、挖掘传统文化、活化利用空间、完善产业结构、编制聚集区规划、各个保护主体良性互动等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徽州传统村落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718]  PDF 2.76 M[874]
从异构嵌入到整合共生:乡村文化教育综合体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
  滕瀚  2019,28(3):17-22,86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发展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根本性作用。乡村文化系统和乡村教育系统虽然具有不同的结构构成,在乡村发展功能上各有侧重,但是它们都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结构上的互相嵌入性、功能上的相互整合促进性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共生性。开展乡村文化教育综合体建设,可实现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的异构嵌入、功能整合、发展共生,进而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
  摘要[732]  PDF 1.30 M[54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皖西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李玮玮,王媛,王韦  2019,28(3):23-27
研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索特色产业脱贫之路,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皖西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明显、基础较好。但是,两大产业的融合度不理想,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关联度不够、内生力不强等问题。应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发挥区域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生态资源、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扶持政策等综合优势,创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衍生文化旅游产业新的业态,切实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带动力。
  摘要[745]  PDF 1.23 M[685]

农林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

“绿色”理念下的美丽乡村生态治理——基于对马克思笔下普罗米修斯形象的生态解读
  徐玉祺  2019,28(3):28-33
现代性文化中普罗米修斯被解读为唯生产力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象征,“绿色普罗米修斯”的提出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误读马克思的修正。“美丽乡村”要求把生态放在突出位置,但现代农业技术的非理性应用造成了农村生态治理的困境,其根源在于农业实践方式的“绿色”理念匮乏和环境美德缺失。生态治理需要“定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发展与生态的矛盾对立。基于安徽农业大省的省情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发展绿色农业对于反思人与农业的关系、实现农业生态化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
  摘要[872]  PDF 1.24 M[658]
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路径探究——以安徽合肥为例
  张晓婉  2019,28(3):34-44,78
作为区域治理的重要载体之一,特色小镇建设亟待探寻适宜发展路径以突出自身特色,实现去“同质化”。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安徽合肥,特色小镇资源丰富,但存在资源空间发展不均、产业形态缺乏丰富性,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模式单一、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在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现阶段,需要首先根据相对区位引导小镇的产业定位,通过资源现状的存量、增量细分引导建设规划流程及内容,再根据运营主体和发展阶段的分类引导建设运营模式选择,以明晰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多样化发展路径,发挥示范辐射效应和区域协同作用,实现区域联动。
  摘要[681]  PDF 2.37 M[625]
困境与出路:安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调查与研究
  汪娜,詹玉华  2019,28(3):45-53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安徽省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培育滞后、资源环境市场配置机制欠缺、生态文明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安徽省在生产力要素、产业转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应抓住机遇,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引领美好安徽建设为发展思路,以构建安徽生态经济战略体系为发展路径,以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支撑为发展保障,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摘要[633]  PDF 1.32 M[512]
基于生态网络视角下的绩溪县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研究
  张如意,张晓瑞,王元栋  2019,28(3):54-60,107
将AHP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基于绩溪县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及生态要素等数据,采用耦合生态敏感性评价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法将绩溪县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分为生态底线保护区和生态缓冲区,同时从构建生态网络结构、明确存量建设要求、统一明晰管控边界、加强考核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提出管控策略,以此保障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落实。
  摘要[921]  PDF 5.94 M[657]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改革开放以年来淮河流域的商业市场与消费研究
  孙语圣  2019,28(3):61-69
改革开放后淮河流域的商业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各种所有制呈现多元发展局面,商业活动逐渐呈现出计划经济时代所没有的巨大活力和生机。市场主体规模速扩,体系趋于完善,如商业网点的广泛布局、城乡集贸市场的繁荣、市场主体的体量增大且向买方市场转化。消费需求增长动力逐渐强劲,市场建设不断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品供需结构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呈现出阶梯式递进发展趋势。
  摘要[824]  PDF 1.27 M[520]
我国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付磊,张傲,季璇,张振云  2019,28(3):70-78
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提升生产流通各环节效率,按照信息服务主体、客体、环节、内容的不同将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分为农技站、茶叶合作社、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以及“互联网+”平台模式五种。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从信息服务设〖JP2〗施、内容、队伍、效益、保障机制5个方面选取17个二级指标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五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互联网+”平台模式综合能力更高,茶叶云平台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摘要[793]  PDF 2.02 M[547]
意义创新视角下的动画形象价值的创造机制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徐丹,陈雪颂  2019,28(3):79-86
立足中国情境,以动画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话语网络资源通过意义创新过程这一中介影响动画形象价值的机制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动画形象创造是动画产业的文化和商业价值实现的核心过程,社会文化网络资源可通过解释和想象两条路径影响动画形象价值,技术网络资源可通过想象这一路径影响动画形象价值。企业可据此提升其动画形象创造能力。
  摘要[595]  PDF 1.37 M[546]

法学·社会学

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内在机理与逻辑路径
  王平,石磊  2019,28(3):87-93
历久弥新的工匠精神,其主要内涵包括“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一花一世界”的哲学信仰以及“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工匠精神不只是制造业的“专利”,也是全社会一致追求的“普遍精神”。其中,把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十分重要。就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内在根据来说,相比西方国家所推崇的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更适合我国政治国情。就社会诉求来说,工匠精神能够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建设更高水平的服务型政府。就逻辑路径来说,只有从担当主体、融入方法和梗阻化解三个层面出发,才能在政府领域厚植工匠精神。
  摘要[647]  PDF 1.26 M[504]
农村土地对老一辈农民工户籍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
  宋昀芊,谭江蓉  2019,28(3):94-101
使用2017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实施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重庆流动人口(流出)数据,利用交互分析和多项Logit模型,分析农村土地变量和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流动特征等相关因素与老一辈农民工户籍迁移意愿的关系。结果显示,相比没有农村土地的老一辈农民工,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户籍迁移意愿更低;同时,宅基地面积大小对老一辈农民工户籍迁移意愿有显著影响,宅基地面积小于平均面积,其意愿更强烈。应该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充分考虑农民工的权益,提高老一辈农民工的户籍迁移意愿,推进城镇化发展。
  摘要[571]  PDF 1.26 M[597]
代际支持视角下养老模式更替研究
  周弘,管世源,欧鲲  2019,28(3):102-107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将代际支持、储蓄率分别作为“家庭养老”和“储蓄养老”模式的载体,研究养老模式的更替问题。结果表明: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和非经济支持均会降低老年人的储蓄率,且经济支持对于老年人储蓄率的影响效果大于非经济支持。此外,在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储蓄行为产生的影响中,经济支持占据决定性地位,即以经济支持为主和非经济支持为辅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替代老年人传统的“储蓄养老”模式。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且不断创新养老模式,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摘要[608]  PDF 1.23 M[691]

语言●文学●哲学

皖西南赣语来母细音前今读塞音现象考察
  徐建  2019,28(3):108-113
皖西南赣语太湖、东至部分方言点存在来母逢细音今读塞音的特点。这一特点广泛分布于江西赣语。湖北赣语、湖南赣语、湘语、客家话、徽语部分方言点也存在这种现象。这一现象不是复辅音分化的结果,而是浊音清化、声调分阴阳之后才出现的,音变的时间下限不会晚于14世纪。
  摘要[770]  PDF 1.24 M[635]
浅论清初诗话之“学力”说——以杜甫诗歌的艺术批评为例
  王慧,丁放  2019,28(3):114-119
清初诗学遗产丰富,涌现出大批诗论家,他们多以诗话的形式阐释、批评诗歌作品,因此清诗话成为清代诗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时值明清易代、社会动乱,清初学者对明人空虚学风的反思与其自身匡救时弊、经世致用的文化使命感,使得杜甫继宋以后,受到空前的关注,关于杜诗的基本诗学问题,在众多诗话中得到回应与扩展。其中“学力”之说最受推崇,学力与天资、学力与正变,均是清初文人讨论的热点
  摘要[653]  PDF 1.25 M[507]

历史·文化·教育

合肥科技场馆科技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陈发俊,姜子豪,柏雅婷  2019,28(3):120-126
合肥市科技场馆经历了十五六年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培育了数百万科技传播对象;提高了合肥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了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育了初具规模的专业科普人才队伍。但仍然存在一系列有待改进的地方:科普资源配置有待改进;科技文化传播能力有待提高;科技场馆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建议整合并统筹利用科普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完善专业科学传播者队伍结构,更新社区科技场馆科普设备,提高科学文化传播能力;建立科普志愿者长效机制,完善第三方托管运营的监管机制,健全科技场馆管理机制。
  摘要[749]  PDF 1.26 M[487]
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特质初探
  刘海涛  2019,28(3):127-133
江淮分水岭区域是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广大丘陵和山冈地带,方圆2万平方公里,人口1 000多万。江淮分水岭区域属于中国南北气候、地理、经济的过渡地带,也是连接长江文化圈和黄河文化圈之间的文化过渡地带。人们在这个相对巨大的面积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里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思考问题的习惯、经济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独特的江淮分水岭文化。江淮分水岭文化特质可以概括为灵活包容、务实革新、奋斗理性。
  摘要[660]  PDF 1.25 M[786]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困境及对策——以习近平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为视角
  王玉红  2019,28(3):134-14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指明了方向。但目前部分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育人体系不够完备、缺少规律探究和教育路径创新等因素,制约了实效性发挥,偏离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的要求。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汇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对消除认识误区、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钻研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多部门齐抓共管,突出立德树人地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654]  PDF 1.24 M[572]

封二封三

五月枇杷正满林,歙州三潭挂金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潭”枇杷
  孙超  2019,28(3):141-142
  摘要[488]  PDF 1.89 M[722]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