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封面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我国农业经营制度供求错位探析:基于乡村振兴视角
  常 伟,马 帅  2019,28(1):1-6
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农业经营制度供求错位问题,我国农业经营制度供求错位问题表现在小农经营困 难、空壳合作社广泛存在、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地方政府官员合谋套取财政补贴等.农 业经营制度供求错位导致了大量资源浪费、农产品的低层次过剩、风险的错配和农业现代化受阻. 农业经营制度供求错位主要是制度供给过程中农民需求受忽视、政府部门创租行为、决策模式不科 学所致,解决制度供求错位问题,应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合理诉求,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机制 更好发挥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改善公共决策.
  摘要[581]  PDF 1.22 M[550]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主体性探析———基于安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视角
  陈德洋  2019,28(1):7-11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更离不开农民这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 展中最活跃因素的积极参与.安徽作为中部省份,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民生方面存在机遇与挑战. 农民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参与积极性的增强,直接影响其对文化内容、形式、业态等要求的提高. 因此,需创新文化服务、文化业态,促进文化转化以彰显农民主体性,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提供理论服务
  摘要[524]  PDF 1.21 M[543]
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岗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
  陶新珍  2019,28(1):12-16
小岗精神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演进和小岗村不断蜕变的实践中凝结而成的现实倾向、群体气氛和行 动力量,彰显于“大包干”和沈浩事迹中,却以普遍性的意境存在潜蕴着丰富的内涵,其内核是“以人 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其表现形式是责任、改革和协作等.我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将面临新型城 乡关系的重塑、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等一系列新课题,坚持和弘扬小岗精神,坚持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摘要[581]  PDF 1.19 M[638]
实践引领与理论创新———习近平扶贫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历史贡献
  王 东  2019,28(1):17-20
中国共产党对扶贫工作持续下的理论探索是习近平扶贫理论的理论来源,其个人成长和工作经历是 其扶贫理论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精准脱贫等论断的提出标志着习 近平扶贫理论开始形成,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标志着习近平扶贫理论臻至成熟, 成为对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摘要[562]  PDF 1.18 M[637]
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基于皖北地区的调查
  王 凤,方铭勇  2019,28(1):21-26,126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当前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安徽省皖北等深度贫困地区呈现贫困县占比 大、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多、贫困分布集中连片等特征.皖北地区面临着宏观层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和微观层面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双重困境.其扶贫、脱贫实践是安徽省乃至全国脱贫工作的一个 缩影.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设计优化“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如何退”贫困治理体制架构,并 提出建立一套相互关联、嵌入的精准脱贫工作运行机制,加快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
  摘要[599]  PDF 1.40 M[571]

农林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

社会网络结构、主观阶层地位与农村居民的环境治理参与——以垃圾分类行为为例
  裴志军,何晨  2019,28(1):27-34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环境治理中政府长期 严重缺位,提高环境治理中的农民参与尤显重要.以农村垃圾分类为例,基于自我中心网络的结构 特征,探索社会网络和主观阶层评价对村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主观阶 层地位不仅对村民垃圾分类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即更大规模的社会网络和在网络中更中心的位 置能提升村民的垃圾细分程度,村民的主观阶层地位越高,其垃圾细分程度也越高.更重要的是,主 观阶层地位与社会网络在对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影响中起互为中介的作用.建议从村民主观阶层地 位提升和社会网络构建方面来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摘要[591]  PDF 1.26 M[480]
传统农业技术的环境适应性及其生态意义———以黄土地区施肥技术为例
  杜娟  2019,28(1):35-40
对于中国农业起源及农业文明的延续,黄土有着特殊的意义.以汾渭平原为中心的黄土地带形成了 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以土作肥就是区域内土壤资源利用的典型地方经验.施 加土粪的过程改变了地表土壤层的分布方式,形成几千年来肥沃的土壤耕层.乡民生产生活对黄土 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特有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存,这不仅展现出地方经验中的民众智慧,也包含自然 与社会互动及协调发展的生态意义.
  摘要[474]  PDF 1.21 M[450]
基于绿色产品的生活方式转型
  马伟,黄志斌  2019,28(1):41-44,109
伴随我国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绿色产品正大踏步进入大众生活,使生活方式呈现绿色转型.人们 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衣、食、住、行,绿色产品引发的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主要展现为绿色穿衣、健康饮 食、绿色建筑和绿色出行.基于绿色产品的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符合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大趋势, 是实现人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向.
  摘要[622]  PDF 1.25 M[530]
绿色发展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六安市为例
  汪本勤,王家祥  2019,28(1):45-48
对六安市中小学、职业院校和社区绿色发展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调研.提出:构筑中小学绿色 教育阵地,教育者要牢固树立绿色教育理念、把握绿色发展教育的切入途径、有效破解绿色发展教育 中的难题;加快推进职业院校绿色发展教育,应构建具有绿色素养的教师队伍、绿色技能课程体系、 绿色课堂、绿色教育素质拓展体系和绿色校园;构筑社区绿色发展的教育体系,要培养社区管理者绿 色发展的思维方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设立社区绿色发展教育基 金.呼吁政府、公众和媒体积极作为,做绿色发展的促进者.
  摘要[451]  PDF 1.19 M[489]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特色街区旅游发展研究——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
  张洪,石婷婷,余梦雪  2019,28(1):49-54,93
以北京市特色街区南锣鼓巷为评价对象,研究特色街区旅游发展现状及效果.结果表明:特色街区 旅游发展现状及效果的概念模型可从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情感体验与评价等三个维度进行构建; 特色街区旅游吸引物主要包括街区建筑氛围、街区休闲、周边环境三个方面;游客在特色街区的旅游 活动以观光休闲、文化体验和街区购物为主,重点关注街区的传统风貌和特色旅游吸引物;游客对特 色街区的整体评价表现为积极,但活动类型单一、文化体验度不够、商业痕迹明显是特色街区旅游发 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色街区的优化升级,需要从丰富旅游活动、发展文化主题业态、控制商业化 程度等几方面进行.
  摘要[718]  PDF 1.82 M[618]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农户的投资规模和投向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王刚贞,韩文  2019,28(1):55-61
针对农户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构建短面板动态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1997—2016年 28个省市农户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结合灰色关联方法研究30个省市2011—2016年间农 户的投资结构以及不同投资渠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结果表明: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不能有效 推动农、林、牧、渔产值的增加,农户投资、消费水平与农、林、牧、渔产值之间存在规模递减效应;中、 东、西部均存在资产流出生产环节问题,房地产业发展显著影响农村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村经济脆 弱性;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从生产环节影响产值增加的作用较小.
  摘要[570]  PDF 1.85 M[487]
安徽省金融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视角
  操君  2019,28(1):62-68
基于2002年、2007年与2012年安徽省投入产出表,研究安徽省金融业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研究 表明:总体而言,安徽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影响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从产业关联效应看, 安徽金融业对第三产业存在较强的需求拉动作用,且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着较强的供给推动效 应,但对第一产业推动效应微弱;从金融业自身依存度来看,安徽金融产业内部关联性较弱,产业集 聚效应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需要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创新,加强金融产业内部融合,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从而为优化经济结构和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565]  PDF 1.22 M[457]
安徽省旅游产业供给水平测度与评价
  汤云云,晋秀龙  2019,28(1):69-76,140
2000—2015年安徽省旅游产业供给水平呈直线上升趋势,由-18.506增至16.705.根据供给水平增 幅大小及支撑产业与保障产业的对比关系,安徽省旅游产业供给水平可划分为缓慢提升(2000—2002 年)、快速提升(2003—2009年)、稳步提升(2010—2015年)三个阶段,分别起到支撑产业引领、保障产 业全面发展、支撑产业稳步完善的作用.安徽省旅游产业供给水平内部各因素的影响力大小不一, 可从完善旅游核心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环境、投资等支撑产业的发展力度等方面进行优化.
  摘要[437]  PDF 1.34 M[443]
皖北城镇化与就业协同发展问题
  伯娜,卞光,王永贞  2019,28(1):77-81
皖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发展缓慢,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直接制 约整个地区就业结构升级.基于2001—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考察皖北地区第 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和城镇化之间的动态关联过程,结果显示:在皖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历 程中,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纳起主导作用,非农产业就业结构与皖北地区城镇化 发展长期保持在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应采用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等措施来推动皖北 城镇化和就业协同发展.
  摘要[506]  PDF 1.27 M[536]
财务人员工作疲劳现状及改善对策
  杨智会,许业玲,丁一  2019,28(1):82-87
通过横断面调查方法对财务人员工作疲劳的现状、工作疲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帮助财 务人员有效应 对 工 作 疲 劳.问 卷 调 查 结 果 表 明,视 觉 疲 劳 发 生 率 为 77.2%,工 作 疲 劳 发 生 率 为 66.3%.交叉表结果分析表明当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工作设备和工作内容处于好的水平以及生活质 量满意时,工作疲劳症状人数显著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工作疲劳与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工作设 备和工作内容单调程度显著负相关.必须从财务人员自身、工作设计和企业管理三个方面改善财务 人员工作疲劳现状.
  摘要[556]  PDF 1.22 M[797]

法学·社会学

论人权视野下的教育精准扶贫
  龚向和,卢肖汀  2019,28(1):88-93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重视教育,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一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从人权保障角 度来看,我国当前实施的以“教育脱贫”作为主要路径之一的精准扶贫开发事业,不仅促进并保障了 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权,在实现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发展权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教育扶贫工 作中,仍然存在相关立法缺位、教育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未得到保障等问题.可通过树立教育精准 扶贫法治理念,建立健全教育精准扶贫对象识别、多元主体参与、成果评估考核工作机制,充分发挥 教育对精准扶贫开发的助推作用.
  摘要[560]  PDF 1.22 M[601]
“互联网+社会工作”介入智能化脱贫的路径创新———基于皖北 R机构的实地研究
  张军,郑难难  2019,28(1):94-100
时下的精准脱贫攻坚工程取得了显著性成就,但在具体的政策实践过程中仍面临单一主导的行政式 脱贫、贫困户处于被动地位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现实困境.信息时代的社会工作借助互联网技 术与平台,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进行“智能化脱贫”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可以为精准脱贫提供新思路、新 方法,并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基于 R 机构的实证调查,呈现了以“互联网+社会工作”形式施 行社会救助服务实践的亮点,并聚焦其面临的服务困境,对之展开剖析;尝试建构“智能化脱贫框架”, 并从资源整合、平台搭建、人力优化、线上空间外展脱贫服务等方面进行脱贫的社会工作介入实务. 智能化脱贫模式的有效运行,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体制保障,也离不开社会工作机构自身的能力 建设.
  摘要[487]  PDF 1.26 M[396]
“90”后青年租购房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合肥市在校生及毕业生问卷调查
  夏莲,祝亮  2019,28(1):101-109
将合肥市“90后”青年分为在校生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资本利得、住房消费观念、主观规范、社会 资源、市场环境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分析青年租购房选择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住房问题依然是 “90后”青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购房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有较多青年愿意选择租房来解决住房 问题.相对于注重资金流动性及租房灵活性的在校生,毕业生更注重买房稳定性;房价上涨是促使 “90后”青年选择租房的一个重要因素,验证了“90后不是不买房而是买不起”的观点;而“租售同权” 的社会资源、政府提供长期稳定的公租房以及房产开发商提供商业化租赁房的市场环境可显著影响 “90后”青年租房选择.
  摘要[493]  PDF 1.27 M[602]
老年移动学习与网络社交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傅美婷  2019,28(1):110-113
受互联网通信技术和移动电子技术影响,移动学习已经在解决老年人教育需求多样化、教育资源分 布不均等问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社交网络对于老年人的益处也正在显现,包括交流、分享、参 与和获得认同等.老年人移动学习和网络社交的融合极具优势,但受老年人的经济能力、网络素养、 学习观念和安全因素影响,二者融合存在许多现实性困难.通过全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多领域 合作为老年人设计独有特色的移动学习平台,鼓励通过社交网络分享与交流学习,同时相关部门加 大监管,创造安全网络环境,从而真正为老年人开展移动学习和网络社交保驾护航.
  摘要[461]  PDF 1.18 M[407]

语言●文学●哲学

革命化的文学还是文学化的革命?——成仿吾与韩侍桁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马圆圆  2019,28(1):114-120
成仿吾与韩侍桁的论争反映了革命文学论争涉及的主要观点.尽管两人均认可革命文学在中国文 坛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革命文学的最终归属上二者却有着不同的认识.成仿吾推崇“为革 命”,并由此否定一切旧思想,主张有深刻阶级意识的作家创作出反映工农大众生活的“集体主义”文 学;韩侍桁则追求“为文学”,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并进一步肯定旧思想的民族性,主张由天才作 家创作的表现作家自我且具有民族个性的“个人主义”文学.通过两者文学观点的对比,不仅有助于 认识二者革命文学论争的立场差别,也为当今处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摘要[602]  PDF 1.22 M[561]
中国当代小说中叠词的翻译——以«红高粱家族»«活着»及其英文译本为例
  许宗瑞,朱羽彤,涂德玉  2019,28(1):121-126
叠词和叠词翻译一直是国内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在中国当代小说«红高粱家族»和«活着»这 两部作品中,叠词使用比较频繁,翻译时往往采取意译或者不译,变通翻译比例较低且主要以音韵手 段实现.展望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叠词翻译和叠词使用研究还需继续深入,本文的研究发现也期 待得到进一步讨论,传统文本研究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相关翻译研究中也要不断加强.
  摘要[908]  PDF 1.23 M[862]

历史·文化·教育

旧大陆葡萄在美洲的栽种及传播
  张兰星  2019,28(1):127-130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移民陆续将各类旧大陆农作物带入新大陆,栽种并传播.蔬果中的葡萄较 为突出,美洲虽然有原生野葡萄,但移民们坚持将旧大陆的品种引入美洲,目的就是为了酿酒.葡萄 酒承载了旧大陆的宗教、文化内涵,饮酒是移民们无法改变的饮食习惯.因此,旧大陆葡萄传入新大 陆不仅是农作物的传播,更是新旧大陆农业文明的交流.
  摘要[519]  PDF 1.20 M[645]
清代辽宁地区高粱广泛种植原因分析
  郭苗苗  2019,28(1):131-134
清代时期,辽宁地区高粱种植占有绝对优势.县产诸谷,以高粱为大宗,种类繁多,名称各异.高粱的 广泛种植使其在粮食种植结构中的地位迅速提高,甚至超越大豆,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农作物.究其 原因,人口激增带来的粮食供给压力,耕地不足造成扩垦土地的需求,高粱习性适合辽宁地区农业种 植条件,满足社会需求等因素,共同促成清代辽宁地区高粱广泛种植的局面.
  摘要[540]  PDF 1.17 M[550]
我国居民文化活动消费的城乡区隔——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样本的分析
  曹亚娟  2019,28(1):135-140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逐年增加,文化活动需求日益上升.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 数据为研究样本,可以发现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对于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活动消费的影响路径.首 先,当前我国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总体不容乐观,而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参与更低,并且这 种城乡差异非常明显.其次,“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是影响我国居民文化活动参与的主要因素, 前者显示了参与者的消费“品味”,后者保证了参与者的消费能力.最后,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同等收 入水平之下,较之城市居民对于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更低.
  摘要[490]  PDF 1.23 M[487]

封二封三

  安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  2019,28(1):141-142
  摘要[383]  PDF 1.36 M[662]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