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6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封面 出版日期:2018-11-25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殷民娥  2018,27(6):1-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发展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需要把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乡村发展与城镇发展、普遍推广与因地制宜、乡村振兴与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等有机结合,并通过构建现代乡村的产业体系、供给体系、治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不断探索实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摘要[1024]  PDF 1.24 M[687]
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乡村振兴研究
  杨永  2018,27(6):6-10
地理标志农产品种类丰富,包括蔬菜、水果、谷物、中草药材、茶等初级农产品。截至2017年底,农业部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2 242个,全国各地均有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对“三农”工作有着积极的支撑作用,呈现出高增长、覆盖广、种类全的特征。大力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乡村经济振兴、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法律和管理制度,丰富地理标志的内涵,健全地理标志分级制度,加强保护,以期达到促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国际化发展的目的。
  摘要[774]  PDF 1.37 M[671]
贫困户脱贫的困境研究——基于安徽中部某县农村贫困人口的调查
  吴多智  2018,27(6):11-15,113
目前的扶贫研究总体过于宏观,对扶贫对象的微观研究显得不足,影响脱贫攻坚的精准施策与精准扶贫。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不佳及年龄结构老化、贫困人口的性别严重失衡、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等微观层面加剧了精准脱贫的困境。尤其是劳动力受慢性疾病困扰或受残疾家庭成员的拖累严重制约着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贫困地区人口的性别严重失衡加剧“婚姻挤压”,造成贫困农户的持续贫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短板也是脱贫攻坚内生动能的障碍。精准脱贫要以健康扶贫与生活救助兜住底线,以定向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摘要[681]  PDF 1.29 M[660]
精准脱贫背景下现代山地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机制探索——基于贵州“校农结合”扶贫产业实践的思考
  吴红梅  2018,27(6):16-21
面对脱贫摘帽的时间限制,往往短期能见效的扶贫产业会得到各级扶贫部门的青睐,但同时也暴露出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贵州省 “校农结合”产业扶贫模式创新性运用政府、市场、社会和利益联结等机制,使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产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存在短期见效与长远发展产业兼顾不够,功能农业和农业支撑产业发展不足,产业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与服务多元化欠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不强等发展瓶颈。“校农结合”扶贫产业还需进一步运用政府推动力、市场诱导力、社会帮扶力和利益联结激励力来推动现代山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摘要[666]  PDF 1.26 M[622]
安徽省农村宅基地有偿转让研究
  程克群,程颢昕,王立群  2018,27(6):22-32
安徽农村宅基地存在房屋空置、占用面积超标、未建房宅基地耕种、耕地上建房等现象。行政村所处位置、农户农业收入水平、非农业收入水平、农户工作状态四个因素是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显著因素。建议制定农村宅基地流转和依法入市的有效制度,建立合理、健康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利用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从而推进农村宅基地有偿转让。
  摘要[845]  PDF 1.35 M[768]

农林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

乡村振兴:农村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的现实反思与路径选择
  胡乔石,杨剑  2018,27(6):33-39
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美好乡村,实现乡村生态振兴,需要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多中心治理理论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运用可以有效规避传统政府治理的不足。借鉴日本、美国和德国三个国家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经验,以及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结合当前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中国农村发展实际情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生态环境有限政府、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村民、农村自治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七位一体”多中心治理的可行性路径。
  摘要[750]  PDF 1.35 M[659]
城市湿地公园解说标识系统研究——以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为例
  殷石,李珊珊  2018,27(6):40-43,130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解说标识系统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景区与游客间沟通的重要纽带,受到公园建设者和管理者的重视。通过对湿地公园解说标识系统结构的分类梳理,可将其大致分为他人传递式解说和自我获取式解说。为打造安徽环巢湖的一流景区,合肥滨湖湿地公园解说标识系统的整体优化方案应依据湿地生态敏感性的特点,需要整合安徽省旅游资源与湿地资源的综合优势,从而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为同类型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性理论资源,以促进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785]  PDF 1.30 M[1045]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二十一世纪以来安徽省GDP增长态势及其外贸依存度研究
  张乐  2018,27(6):44-49
安徽省2000—2017年的GDP是线性增长模式,与时间的相关系数r为0.991 8(r>r0.01),2017年是2000年的9.48倍,是2012年的1.6倍,比2016年增长14.1%,运用回归预测法和时间平稳随机序列预测法,建立预测模型。预测2018年GDP可达31 398—33 076亿元。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2000年以来的国际贸易额与GDP的关系,与GDP关系密切的是进出口总额,其次是进口额。2000年以来的出口依存度年均为7.31%,2011年以来的出口依存度均高于年均值,安徽省此时段GDP增长较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年均12.81%,2006年以来的外贸依存度高于年均值,表明该时段的GDP增长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较高,经济上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三个依存度间差异不显著。
  摘要[641]  PDF 1.28 M[713]
安徽省农业总产值预测研究——基于DE-ROLLING的改进GM(1,1)模型
  王苗苗,罗清文,王瑞  2018,27(6):50-55
以安徽省农业总产值为应用背景,选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分别采用GM、DEGM、RGM和DERGM四种模型对2011年至2017年安徽省农业总产值进行预测,并与实际总产值进行比较。得出四种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分别为1.8257%、1.8023%、1.5367%和0.9252%,数值结果显示RGM的预测精度比GM和DEGM的精度都要高,说明滚动机制的应用能够提高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DERGM模型的预测精度是最高的,其MAPE的值为0.9252%,说明同时融入差分进化算法(DE)和滚动机制的GM(1,1)模型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采用DERGM对2018—2020年安徽省农业总产值和全国农业总产值进行预测,得出2020年安徽省农业总产值将达到2 611.6亿元,所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3.80%。
  摘要[673]  PDF 1.39 M[565]
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在中国出境旅游规模预测中的应用
  胡贝贝,王莉,汪德根  2018,27(6):56-62
当前,中国出境旅游呈“井喷式”增长现象,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输出国,极大提升了中国对世界旅游业影响力。合理预测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将对世界旅游业发展及中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基于线性回归和灰色模型提出灰色线性回归组合预测模型,并对2017—2025年中国出境旅游客流规模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灰色线性回归组合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和精度要优于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和灰色GM(1,1)预测模型,表明组合预测模型能够弥补单一模型预测精度不够的缺点,提高预测的精密性和科学性;中国出境旅游客流在2017—2025年内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年均增幅为21%,至2025年,出境旅游总人数将达6.2亿人次。
  摘要[584]  PDF 1.40 M[640]
探究视觉识别系统在高校中的应用——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张玮,杜兆芳,陆小彪  2018,27(6):63-67
视觉识别系统是企业形象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企业传播经营理念、建立知名度、塑造形象、加强凝聚力的快速手段,因此研究、借鉴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立的方法与成功经验,对推进高校形象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意义。结合安徽农业大学视觉形象建设现状,将高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内容及特征概括总结,对安徽农业大学的学校概况及办学理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安徽农业大学的视觉识别系统,其中包含理念系统、基础系统、应用系统及导视系统四个部分,对安徽农业大学视觉形象的传播与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688]  PDF 2.47 M[705]

法学·社会学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犯罪嫌疑人自愿性保障研究
  行江,陈心哲  2018,27(6):68-72,136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诸多热议的问题中,自愿性保障应当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做好自愿性保障既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当然要求,又能有效降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更是此项改革最终成败的分水岭。但伴随着这一核心问题而来的,却是公安司法机关欺诈胁迫、被害人极力反对、犯罪嫌疑人违心认罪等重重阻碍。想要最终克服这些阻碍,从根本上解决自愿性保障问题,还得从落实法院审查、建立回转机制、保障上诉权利、明确律师定位四个有效措施入手。
  摘要[633]  PDF 1.31 M[820]
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的嬗变
  王清平  2018,27(6):73-78
高考制度恢复以后相当长时间内,高校实为准行政机关,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内部的行政管理关系,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行为不具有可诉性。但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已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相当的商品属性,由此决定了新时代高校的法律地位应是以民事主体为主兼有行政主体成分的复合组织体,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应是以民事关系为主体兼有行政管理关系的复合性法律关系。为此,高校应该确立平等意识、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依法并且科学管理。
  摘要[679]  PDF 1.25 M[538]
复合自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创新形式
  王思琴,陈义平  2018,27(6):79-84
以基层党组织领导、行政村与自然村(片区)两级联动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复合自治”新理念新实践,是对当前村民自治所面临的组织效力发挥不足、功能效度运行不畅双重困境的有效解构。以安徽省全椒县大季村等地区为代表的这种复合自治形式,在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创新、推动乡村民主建设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但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摘要[564]  PDF 1.27 M[663]

语言·文学

中古入声字在开原方言中的声调演变探究
  朱红,那琳  2018,27(6):85-89
以《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入声字为调查文本,对开原方言古清入声字的声调进行描写。结合人口迁移导致的方言接触对开原方言清入声字归入四声的原因进行探讨,得出结论为:清入声字归入声四声无规律是受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影响的结果;古入声读作去声可能是刻意追求“伪入声”的使用心理。此外,说明了普通话推广与制约力量使开原方言清入字归调向普通话靠拢,东北官话清入字归入上声多于北京官话这一规律在开原方言中并未体现。
  摘要[758]  PDF 1.25 M[670]
形容词“一定”与名词组合间“的”的隐现倾向研究
  梁学翠,刘宗保  2018,27(6):90-94
形容词“一定”与名词组合有两种类型,即“单名组合”和“双名组合”。“双名组合”中“一定”与名词组合强制性不带“的”,“单名组合”在相关的语义框架内倾向于不带“的”。同时“一定”的语义内涵即“某种确定性”制约其与名词组合间“的”隐现的倾向性。当语义为表达“程度有无或范围界限外延的确定性”时,则“一定”与相关名词之间倾向不带“的”,当语义表达为“程度大小或范围内部成员的确定性”时,则“一定”与相关名词之间倾向带“的”。
  摘要[682]  PDF 1.26 M[661]
乡土想象困境下乡土情结的变化与表达——世纪之初乡土叙事转型的表征
  金大伟,施学云  2018,27(6):95-101
乡土现代性的努力遭遇颓败,致使新世纪之初乡土想象在现实乡土、城市乡土和历史乡土三个层面陷入困境,乡土情结的表达出现焦虑:由批判乡土转型颓败引起抒发现代乡愁乃至滑入怀旧的深渊,由忧虑乡土文化消失引起焦虑乡土情结无所依附,由借助历史苦难返乡引起弱化乡土情结表达的欲求。为此,不少乡土叙事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探索与实践,乡土情结的表现视域和文化内涵发生了变化:一是表现视域发生变化,如展示地域文化风貌,关注乡土主体精神;二是乡土情结发生移植,如乡土情结衍变为土地情结,探索讴歌生命价值,构筑现代精神家园。
  摘要[594]  PDF 1.28 M[529]

封二封三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农村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点研究生实践基地简介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学科点  2018,27(6):封二-封三
  摘要[644]  PDF

历史·文化

再论“室人”与“同居”——以简牍为核心看战国秦汉时期的农业家庭
  李亚光  2018,27(6):102-113
“室人”“同居”所指均为具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家人,都具有同住的特点,都不包括“隶”及奴婢,都要承担法律上的连带责任。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室人”之间同居所,是从室屋宅院即建筑空间角度上界定的家人;“同居”具有同居住、同户籍、同母的特点,是从户籍、血缘角度上界定的家人。“家”首先是住所、容身之地,其次是同户籍的法律认定。“室人”与“同居”从这两方面分别体现“家”的突出特点。“同居”是法律用语,在一切都以“户”为单位,重视“户”的连带责任的战国、秦及汉初,它作为常用术语出现。战国晚期至汉初,“同居”渐渐不再被使用,“同产”指代同父母的兄弟姊妹的法律用语与父母、妻、子并列出现于法律条文中成为连坐对象。
  摘要[676]  PDF 1.39 M[604]
徽州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研究——以西溪南地区为例
  赵懿梅  2018,27(6):114-121
流动的水资源是自然的恩赐,不可移动的堨塘等水利设施是徽州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自然与人工共同作用的堨在丰乐河两岸引水穿行,开凿出细密的水渠网,满足了徽州人生产生活的需求,造福于当地百姓;随着水的流动,也促进了地域社会人际网的形成和发展。西溪南堨塘等物质性的水利设施,和相应而生的水利组织、管理制度、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复合式的水利文化遗产系统。
  摘要[671]  PDF 1.30 M[1041]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文化宣传模式建构
  张德利,尹维增  2018,27(6):122-126
针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变情况、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特征及村落分布特点,指出发展农村体育需优先建立良好的农村体育运动环境,发挥体育文化宣传的驱动力,开展以“体育文化宣传月”等为主题的大型宣传与体验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电子信息化建设,契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鼓励高校中体育类的学生志愿者及体育社会组织前往农村发展委员会进行宣传与普及体育文化知识,地方政府也可利用节假日农村“外流人口”的返乡带来新的一波“回流”热潮,组织开展一定范围的体育活动与交流,探寻出适合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模式。
  摘要[609]  PDF 1.26 M[544]

教育?教学

来华留学教育中的地方文化教学——以安徽文化为例
  姜红,张艺  2018,27(6):127-130
来华留学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来华留学教育中加强地方文化教学可以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留学生活并激发他们在当地学习、生活的兴趣。可通过强化教师和来华留学生地方文化意识、课程中增加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内容、课堂教学和课外体验相结合等方法,多角度、多途径提升地方文化教学的效果。
  摘要[566]  PDF 1.24 M[582]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证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周晓璇,吴国卿  2018,27(6):131-136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结合安徽农业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提出通过实施“意识培养—素质提升—实战操作”三阶段、搭建“课程群组—科研训练—第二课堂—创客空间”四平台、深化“政策—资源—专业—文化—师资”五融合,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摘要[668]  PDF 3.23 M[720]

总目录

2018年总目录
  2018,27(6):137-140
  摘要[650]  PDF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