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3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封面
  

新农村建设

城乡互动导向下我国乡村空心化问题分析及解决路径探索
  张云彬,祝彩虹,丁文清  2017,26(3):1-8
我国的乡村空心化问题实质上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非均衡发展状态的一种空间表现。在城乡经济互通导向下,空心村产业规划中应为来自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留有空间;而空心村也应借助科技和信息平台更直接的为城市经济服务。城乡空间互置使得在更便捷的城镇用地开拓乡村工业发展空间和将空心村综合开发形成市民游憩空间甚至生活空间成为可能。城乡文化互融有利于城市文化经营理念带动乡村文化复兴与产业化,也有利于城市文化因为传统乡村文化的融入而找到民族性的根基。城乡风貌互补倡导在保持洁净安全前提下,城市风貌和乡村风貌各自的特色塑造。以上方法已经应用于小南京村美好乡村综合示范区总体规划实践中。
  摘要[1029]  PDF
农业“统、分、营”三层经营体制的构想
  杜宇能,谢大宇  2017,26(3):9-15
目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正在逐步消解和嬗变。农业技术经济变革需求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要求,使得从理论和模式层面构建新的农村经营体制,进而推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显得十分必要。农业“统、分、营”三层经营体制的构想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构想的新农业经营制度中,新的“统”是政府的统筹支持,新的“分”是农户分享农业现代化进程,新的“营”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三者分别以统筹、分享、经营为核心功能,共建新的农业经营制度。
  摘要[942]  PDF
农户参与土地整治后期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养兵,王凯,王丽  2017,26(3):16-20,48
以安徽省滁州市六市(县)问卷调查为数据源,运用二元 Logistic 模型,从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状况、农户对管护的认知状况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探寻农户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户务农年限、承包耕地面积、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家庭非农就业人数、农户对建后管护性质与功能的认知、农户对建后管护中权利与义务认知、管护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认知、参与管护工作的态度、后期管护宣传强度、管护资金来源和管护组织、激励制度11个变量显著影响农户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行为。研究结论对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调动农户参与管护的积极性,提高管护效率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摘要[752]  PDF
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
  张荣天  2017,26(3):21-25
2000年以来,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技术效率大于综合及规模效率,表现出农用地利用技术效率驱动模式;且农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江地区,较高区主要分布在皖中地区,中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南地区;影响因素上,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受灾面积,并且它们的综合作用影响农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产生及演化。建议从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农业发展体制等方面提升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
  摘要[825]  PDF

农林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

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化的历史超越性分析
  蒋毓舒  2017,26(3):26-30
用文化分析法分析文化属性,可以清晰地看出现代西方文化在征服自然过程中造成的对自然的破坏,它是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危机是西方现代文化危机。人类要摆脱生态危机的困扰,必须转变文化范式。生态文化是合自然性的文化。它在物态层面是以生态技术为支撑的绿色产品,在制度层面是有限制的市场经济,在行为层面实行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在心态层面是整体主义的自然观。当前应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文化的转型和升华,达成文化的历史性超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化。
  摘要[718]  PDF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路径探究
  汤飞龙  2017,26(3):31-35,8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和新举措,这些思想和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很好地解决了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美丽中国相统一等一系列难题。
  摘要[657]  PDF
游憩者拥挤感知、过去经历及满意度研究——以开放式城市公园绿地为例
  王春珊,魏芬  2017,26(3):36-42
在拥挤感知、过去经历及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上,学术界仍未得到统一的结论。以开放式城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社会统计的相关方法,探讨不同游憩者的拥挤感知差异以及拥挤感知、过去经历及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同行人数、身份以及以放松身心为目的的游憩者在拥挤感知上存在显著差异;周日拥挤感知、过去经历及满意度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满意度呈负向相关;过去经历正向预测周日拥挤感知,而满意度负向预测周日拥挤感知。
  摘要[797]  PDF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经济学视角下农产品地理标志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艳荣,马凤  2017,26(3):43-48
地理标志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对CSSCI文献检索及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地理标志的研究热点为品牌化研究、地理标志保护与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等,但目前理论发展仍滞后于产业发展。随着我国地理标志制度的不断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生产者行为、治理中的群体异质性及使用效率提升路径研究等方面将是经济学视角下农产品地理标志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
  摘要[750]  PDF
基于LQMS模型的安徽省旅游产业空间分异研究
  李龙,武永成  2017,26(3):49-52
借助区位熵、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构建研究模型,对安徽省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差异进行定量分析。根据研究模型可以将安徽省旅游划分为四类区域,区域一和区域二是旅游发展的强势区域,旅游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应发挥增长极作用;区域三是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增长区,区域四是旅游产业培育区,应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政策引导,缩小南北两极分化差距。
  摘要[768]  PDF
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与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吴松飞  2017,26(3):53-58
基于安徽省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经济增长三个经济变量,选取1998—2015年统计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检验。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经济增长和研发投入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互为推动、促进。安徽省经济增长推动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但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不显著,存在时间滞后。为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建议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创新升级等方面进行战略定位,以推动安徽省经济增长。
  摘要[791]  PDF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的研究分析
  林永格,刘喾婴  2017,26(3):59-63,105
近几年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及获得的科研经费大幅增加,体现了高校在国家科研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部门的拨款,经费的支出分为内部支出和转拨给外单位;科研产出分为论文专著、专利成果以及成果获奖三类。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对论文专著和成果获奖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对专利出售收入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此,建议通过加大科研经费的总体投入、建立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监督科研项目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建立科研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估和监督体系来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
  摘要[695]  PDF

法学·社会学

海峡两岸农业法比较研究
  胡志斌  2017,26(3):64-70
海峡两岸的农业都以实现现代化为发展目标。在法治背景下,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法治现代化的支撑。农业法治现代化以完善的农业立法为基础,海峡两岸具有同一种法律文化和法律血脉,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农业法》和台湾地区《农业发展条例》两部农业基本法的比较研究,挖掘彼此合理的立法元素,有利于两岸农业法的互补和完善。
  摘要[717]  PDF
海峡两岸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比较研究
  陈海波  2017,26(3):71-76
海峡两岸著作权利限制制度,有很多相似性又各有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2014)》与台湾地区现行“著作权法”在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方面存在诸多异同。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是权利平衡的制衡器,国务院颁布的草案在这个领域修改不多,对网络合理使用回应不足,未能和国际条约保持同步,因此草案仍有改进的空间。
  摘要[731]  PDF
公平、正义、公正的概念辨析
  孙显元  2017,26(3):77-83
厘清公平、正义、公正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相关的学术研究是重要的。以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我们会发现存在“平等—差别—公平”“公平—正义—公正”等诸多逻辑圆圈。公平正义的逻辑起点与终点都是自由,它的内涵与进步永远是历史性的,我们对人类特别是中国的公平正义的未来应当充满信心。
  摘要[821]  PDF
差异与冲突——对道德绑架的解读与批判
  潘延昊  2017,26(3):84-88,95
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均存在形式多样的以道德胁迫他人的行为。探究此类现象的本质属性,需要确立合理的道德评价尺度,最终能够将其界定为“道德绑架”。现阶段,多种因素致使不同文化观念并存,部分公民没能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另一些相对较好地实现了传统文明观念向现代文明思维的转变,理念的冲突导致一方受到另一方道德观念的束缚。道德绑架与现代公民道德规范相悖,破坏社会风气,应对其进行深刻的批判。
  摘要[993]  PDF

语言·文学

《吴船录》中新词新义对《汉语大词典》的订补
  吕玲娣  2017,26(3):89-95
《吴船录》是南宋范成大所著的一部日记体游记,书中的新词新义十分丰富,共计新词134个,新义49条。这些新词新义,可对《汉语大词典》中例证滞后、词目漏收、义项漏缺、引证不足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订补。因此,对《吴船录》中新词新义的考察,可以促进《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和修订,也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语料参考。
  摘要[707]  PDF
谈文史研究方法的多种角度——以姜夔《淡黄柳》词之“小桥宅”读解为例
  郝敬  2017,26(3):96-100
研究姜夔词作的众多学者中,对其《淡黄柳》一词的“小桥宅”句往往有不同见解。如夏承焘先生等诸位学者认为“小桥宅”指“合肥词事”中弹筝之妹所居,“桥”为姊妹姓氏;郑文焯先生则认为是“赤阑桥”姜夔客居处,“桥”为“赤阑桥”,但语焉不详。而通过结合各种文本及史料的传统文史研究方法,从姜夔诗词及史籍中互为引证,以郑解为是,认为“赤阑桥”为解读姜夔“合肥词事”之要。
  摘要[738]  PDF

封二封三

安徽淮北相山笆斗杏农业栽培系统简介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曲阳街道办事处  2017,26(3):封二-封三
  摘要[633]  PDF

语言·文学

徽州楹联文学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的体现〖DM)〗
  戴文涛,沈昕  2017,26(3):101-105
徽州楹联包括历史名人为徽州风景和建筑的题联以及悬挂于民居、祠堂、亭台等徽州特有古建筑上的楹联。徽州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徽州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信息。徽州楹联多用典故、拟人、夸张、叠字、隐喻、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文人对徽州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体现文人高雅的情操和宁静淡泊的精神追求。徽州楹联还具有表现徽人对儒学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体现徽人耕读传家、勤俭节约的民风、反映宗族社会的忠孝观、反映“家馨”与“善治”的思想、对于“和谐”理念的继承等文化传承功能。
  摘要[678]  PDF

教育?教学

“双一流”视野下高校党建系统的探索与构建
  郑芳芳  2017,26(3):106-109
“双一流”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也是指导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指针。我国高校应坚持以党建为灵魂,以大学精神塑造为意志品质,以文化建设为素质拓展,建构三位一体的有机系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以精神境界的提升为教育重点,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育目标。从宏观规划、中观场域、微观活动三个层次,实现三位一体系统在高校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712]  PDF
地方高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析
  方东玲,李鑫  2017,26(3):110-114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次重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标准的修订、课程体系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和制度保障体系的建设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是地方技能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之路。强化“五位一体”的改革,将为地方技能型高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摘要[748]  PDF

历史·文化

中共引领乡村革命与改造的“社会组织化”策略——基于1920—1950年代农民协会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建的历史分析
  李斌  2017,26(3):115-123
在引领乡村革命与改造的过程中,中共娴熟地运用了“社会组织化”策略,借以最大限度地延展自身的组织力量,实现重塑乡村社会的理想。所谓“社会组织化”策略,即是指借助多重机制和手段,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建立特定形式的群众性社会组织,使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效展开集体行动。在推进乡村革命方面,“社会组织化”策略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为农民协会的创建,而在推进乡村改造方面,“社会组织化”策略的实践应用又主要体现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创建;二者的创建结果成功地帮助中共将农民普遍而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堪称空前的乡村革命与改造,进而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摘要[761]  PDF
民国时期安徽鱼行贸易初探
  谈群,周宁  2017,26(3):124-130
安徽自古便是渔产丰富,鱼市贸易发达之地。清末以来,因内外种种原因,安徽地区的鱼行获得了新的发展。民国时期,安徽鱼行在经营内容上趋于多元,经营规模上逐渐增大,经营范围上得以拓展,彰显了安徽渔产贸易的发展。虽然鱼行的经营方式仍然存在很大程度的剥削,但鱼行贸易的发展为改善城镇百姓的饮食条件,促进安徽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摘要[799]  PDF
Industrialized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al Resources in Wuyi Mountain: Reflections Based on the“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杨珊,谢向英  2017,26(3):131-135
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武夷山茶文化资源创意、高效、融合发展的关键途径,“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其深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虽与“一带一路”战略有契合点,但仍存在茶文化资源开发意识缺乏、视野局限、深度不够以及人才匮乏的问题,须以国际视野提升产品质量,培养创意人才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
  摘要[849]  PDF
皖南文化资源特征及其文化产业人才能力要素
  张小明  2017,26(3):136-140
皖南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镇。发展皖南文化产业的关键是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皖南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文化产业人才能力要素是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皖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需把握皖南良好的文化生态、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以及人本化的价值追求等文化特征,还需重点培养文化生态的把握能力、基本的文化创意能力、文化需求的预测能力、必要的技术能力、现代的经营管理能力等要素。
  摘要[746]  PDF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