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6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封面
  

新农村建设

经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推进策略及实现路径
  张富利,赵莉莉  2016(6):1-10
精准扶贫是国家在社会转型期实行“大扶贫”政策的重要举措。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相比,新一轮扶贫政策呈现出高起点的有利条件,但在经济新常态下,也面临着诸多复杂难题。对此,“精准扶贫”的推进实施中应突出精准识别,建立一套向贫困群众定位的合理方案,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动态退出机制。同时应集中提高扶贫的实际效益,健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一套合理机制,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充分发挥引智在扶贫开发攻坚战中的巨大作用,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为支撑,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帮扶合力,真正从“精准扶贫”方面推动贫困地区治理体系的建构。
  摘要[1117]  PDF 1.50 M[956]
后乡土社会视域下农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王大伟  2016(6):11-14,79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农村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迅速的解构,已由传统乡土社会逐步进入“后乡土社会”发展模式。后乡土社会视域下农村存在农民自我意识强化与传统治理模式矛盾、农村政治精英角色多重化影响其决策行动的公正性两大治理困境。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动性、推动广大村民群体主动参与农村治理,同时建立完善的农村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及法制建设是化解以上困境的对策。
  摘要[755]  PDF 851.45 K[601]
规模养殖户对疫病防控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研究
  李 亮,浦 华  2016(6):15-21
利用霍邱、肥东、长丰三县调研数据,构建logit模型分析养殖户对疫病防控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养殖户满意度受到养殖年数、预防免疫认知度、畜牧主管部门培训、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免疫消毒是否及时四个因素的高度影响,养殖时间越长、对预防免疫认知度越高、培训越规范、免疫消毒越及时,养殖户的满意表现越高;其次政府主导的防疫体系,其目标导向与养殖户自身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是政府投入逐渐增加、防疫效果未能改善的主要原因。
  摘要[759]  PDF 887.52 K[596]
基于农户愿景的安徽省农村承包地流转研究
  吴义根,冯开文,项桂娥  2016(6):22-27
结合学生“接触社会,走进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安徽省土地流转开展调查。结果显示:调研农户的户主学历层次低,农户经营的土地呈现分散化、细碎化特点;农户对土地权的归属认知不清,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和承包期尤为关注,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主要依靠村委会解决;土地产权不明晰、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土地碎片化、保障体系不完备等因素导致农户的愿景和现实背离。基于此,制定土地政策时应该保障土地流转利益主体的权利,积极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利用政策的激励作用促进土地流转有序、健康发展。
  摘要[787]  PDF 798.43 K[761]
二胎时代农民生育观念研究——基于安徽省C村的调查
  桂 玉,俞 宁  2016(6):28-32,100
生育意愿和意愿生育数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不同。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地,生育政策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的基础上从理想生育数、理想生育性别、生育动机等方面来探讨我国农民生育意愿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理想子女数趋向于二孩,性别偏好开始弱化,生育观念趋于理性化发展。农民的生育动机逐渐将个人家庭幸福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生育意愿与实际具体的生育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从传统生育观向现代价值观的转变,从落后、保守向文明、开放化方向转变,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精神风貌也向现代化迈进。
  摘要[977]  PDF 851.01 K[665]

农林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

和谐思想的传统技术诠释
  孙 超  2016(6):33-38
儒家思想基本精神中注重和谐的思想原则,在中国传统技术与文化共生关系上形成了极其重要的建构理念和实践方法。中国传统技术,尤其是中医和农学存在着与和谐思想相关联的观念基础、理论形态和技术形态。传统技术形态中的和谐思想的现实体现在技术理论形态和具体技术形态,传统技术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传承意义主要通过生态文化和文化产业来实现。
  摘要[770]  PDF 868.92 K[580]
环境责任保险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刘 娟,董 红  2016(6):39-42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市场需求不足是其重要表现之一。购买动力不足、购买能力有限、国家政策导向不明晰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增加环境责任保险市场需求,关键是要加大环境规制力度,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加保险产品市场供给,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完善关于强制投保的法律法规,从而推进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完善环境侵权损害救济社会化机制。
  摘要[793]  PDF 633.82 K[566]
淮南市生态足迹演变分析
  高乐红,董洪光,耿家营  2016(6):43-47
为了了解淮南市生态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特征,为淮南市制定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提供依据,依据生态足迹模型、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淮南市2007—2014年间的生态足迹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生态赤字逐年增加,淮南市生态处于加剧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建议采取以下管控措施:通过转变能源利用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适当控制人口规模、提倡低碳生活等途径减少生态足迹,通过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各类资源的生产效率等途径提高生态承载力,加强生态教育,加强机制建设等。
  摘要[971]  PDF 735.79 K[682]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农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研究
  何晓站,程克群  2016(6):48-53
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对盈利进行分配或留存的决策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运用徽软商业智能中的决策树算法,可以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决策树规则进行分析,找出农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采购影响因素,为农业上市公司制定现金股利分配股利分配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商业智能工具在企业决策中的运用提供借鉴。
  摘要[817]  PDF 1007.22 K[583]
新常态下江淮城市群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索 飞  2016(6):54-60
采用2000—2013年间面板数据,以江淮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其14年间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城市效应和时间效应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江淮城市群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制度因素、人文环境、基础设施要素对江淮城市群发展有正向驱动作用,而产业结构、企业因素、阶段性政府决策、人才培养要素对江淮城市群发展的贡献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提出对策建议:提高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促进产业集约式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宽民营资本发展领域,优化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城乡人文环境,提升区域决策能力。
  摘要[744]  PDF 1.30 M[613]
铜陵工业制造业生产效率问题研究——基于六大上市公司视角分析
  张 伟  2016(6):61-66
铜陵工业制造业生产效率偏低,制造业之间生产效率差异明显。2010—2014年,铜陵具有代表性的六大制造业生产效率水平保持在75%,其投资与产出存在着不平衡,投资大于产出,投入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如何提高铜陵市整个行业生产效率的问题迫在眉睫。具体措施:宏观上构建铜陵及周边城市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微观上,注重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坚持技术创新,注重技术溢出效应以及采取“互联网+”的发展策略。
  摘要[813]  PDF 1.25 M[602]
基于游客感知的现代红色旅游地满意度评价与提升——以小岗村为例
  王钦安,黄翠婷  2016(6):67-72
游客满意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采用德尔菲法等,构建红色旅游地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小岗村为例进行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满意度均值为3.16,未达到满意水平;评价项目满意度中住宿最高均值达4.1,其次是旅游环境均值为3.7,均达游客满意水平,其余旅游交通、购物、娱乐、餐饮、景点5项满意度均值均小于3.5,未达能到游客满意水平;26项满意度评价因子中,有9项因子均值达到满意水平,有5项因子均值未达到满意水平,有12项因子满意度均值为一般满意。以红色旅游为引领进行全域旅游产业链开发,红色旅游业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结合,红色旅游文化打造与绿色生态建设融合,旅游要素产业提升与品牌打造相结合可以较好提升红色旅游满意度。
  摘要[896]  PDF 1.26 M[618]

法学·社会学

论科技资源高效利用立法的意义
  王清平  2016(6):73-79
科技资源高效利用是增量资源科学配置与存量资源共享以及其他多种有效使用方式的集成。基于与共享利用制度的比较,揭示科技资源高效利用立法在理念、效益和政治方面的意义。在理念上,其具有相当的社会道德高度,有利激发相关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减少制度执行阻力;在效益上,它能抓住科技资源增量这一无限部分,同时对相对有限存量资源的使用又不局限于共享一种方式;在政治上,符合“十八大”以来所坚持的法治治理模式下的改革创新道路。主张制定《科技资源高效利用促进法》,以取代科技部等四部委所主张的《科技资源管理法》或学者提倡的《科技资源共享法》。
  摘要[524]  PDF 1.06 M[539]
对限行措施的合法性考察——以杭州市为例
  徐冬睿  2016(6):80-84
面对机动车高度增长所引起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和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许多地方政府试图以限行措施来加以应对,但在行政法上其合法性并非是全无争议的。限行在行政法上性质应当属于行政命令,结合《立法法》的规定和目前限行的制定者多为地方县市这两点来看,限行措施的形式合法性依赖于上位法的授权。《道路交通安全法》提供了基于交通安全通常目的的常态化限行授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却不能做出同样的解释。在实质合法性的层面,目前的限行措施,比如杭州市的限行措施,难以通过行政法上比例原则的考验,有值得商榷的空间。
  摘要[807]  PDF 665.16 K[519]
企业无力清偿欠薪的法律应对:基于香港的经验
  陈 莉  2016(6):85-90,106
1980—1982年经济危机爆发后,香港因大量企业倒闭引发欠薪浪潮,欠薪优先权机制出现失灵。以国外经验为模本,香港构设了欠薪保障基金制度。该制度依托完善的法律程序将欠薪纳入专门基金予以垫付,并逐渐提高垫付标准。这种法律设计特点鲜明,实际运行数据也证明比较成功。这为解决当前农民工极端讨薪事件频发、欠薪问题季节性爆发的顽疾,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制度化思路。我国应当鼓励地方探索和构建企业欠薪保障制度。
  摘要[768]  PDF 1.11 M[556]
医疗器械行政处罚裁量权研究
  欧元雕,赵梦婕  2016(6):91-100
当前医疗器械处罚自由裁量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自由裁量权法律设置上的,有执法主体方面的,有自由裁量内外部环境方面的。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从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医疗器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设。所谓抽象,就是要就加强医疗器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建设设立总的原则和方向。所谓具体,就是要从具体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医疗器械行政处罚主体建设、行政执法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
  摘要[723]  PDF 1.42 M[589]

封二、封三

安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简介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6):封二-封三
  摘要[537]  PDF 14.73 M[570]

法学·社会学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的立法思考
  柳剑晗  2016(6):101-106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公民个人信息被侵害的事件频频发生,未成年人是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个人信息被侵害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的民法保护。个人信息权是一项新型、独立的人格权,将个人信息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在人格权法中予以确认,同时,制定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权进行专门保护,对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中,应对未成年人这一弱势群体进行特殊保护,或制定一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特别法,或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单列章节进行保护,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
  摘要[989]  PDF
民营养老机构中的老年虐待:表现、原因和对策
  万 艳  2016(6):107-111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及核心家庭的迅速增加,机构养老成为部分老年人主动或被动的选择。然而大多数入住民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暴力虐待,这些暴力可以粗略划分为软暴力和硬暴力。机构护工个人素质不高、机构缺乏监管、老年人子女的疏忽都是导致老年人虐待发生的原因。缓解对策主要包括: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二是民营养老机构要加强监管和控制,三是护工要提高个人素质和技能,四是老年人的子女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五是老年人要加强自我保护,寻求积极干预,六是要加强第三方的监督和评估。
  摘要[644]  PDF 885.15 K[517]

教育?教学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弱化的成因与对策——基于A大学的分析
  姚则会,石新影  2016(6):112-117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教学,高校教师在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能力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A大学作为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目前教师在教学的学术化程度、双语或全外语教学能力、实践示范能力及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而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塑造优秀教师典型,加强教学培训体系化建设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改进和完善教学激励评价制度既是对现有体制和机制的重要修正,也是高校提升当下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改进措施。
  摘要[870]  PDF 1004.90 K[580]
以语言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课程体系构建
  周 梅  2016(6):118-123
高等教育是个人母语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高校语言教育需要构建科学的汉语课程体系。目前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中包含了一些汉语教育的课程,但是语言教育意识不够突出,现有的以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和普通话训练等为主干的汉语课程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提升汉语能力的途径,但是课程设置还存在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不能满足大学生母语教育的需要。构建以发展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汉语课程体系应该把握三个原则:课程设置以发展语言能力为核心目标进行统筹规划;课程开发以语言能力量表为依据;课程内容编排要满足语言应用实践。
  摘要[670]  PDF 913.05 K[522]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最新进展
  戈国梁  2016(6):124-130
语言习得过程纷繁复杂,习得起始年龄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关键期假说被认为是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该理论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初探阶段,集中于近三四十年的深入研究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年龄对二语学习者的语音、语法习得的影响上。然而,学界对关键期的起始年龄和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的定义界定不一, 研究结果并不理想。此外,过往研究的有些研究工具不具说服力,有些语言测试项目的设计不太合理,研究范围略显狭窄,内容有待充实。今后研究应展开对不同语言模块关键期的研究,特别是句法、词汇搭配等方面的研究;要运用多学科理论和借助大脑成像技术来验证该假说的理论观点。
  摘要[957]  PDF 1.02 M[600]

历史·文化

面向经济实践的探索——评鲍步云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栾敬东,杨振宁  2016(6):131
  摘要[625]  PDF 182.16 K[692]

教育?教学

论西方音乐本质观的三种模式及其演变规律
  卞小艺  2016(6):132-137
在西方音乐美学史上,出现了三种音乐本质观的模式:即以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古典时期的模仿论,以黑格尔和李斯特为代表的浪漫时期的表现论和以汉斯立克等为代表的现代时期的形式论。每一种模式的出现都扎根于时代的思潮和哲学思想的转变,三种模式的演变,代表了人类对音乐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表征着人类对音乐的本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对此研究对我们今天中国的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摘要[880]  PDF 713.63 K[544]

总目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总目录
  2016(6):137-140
  摘要[596]  PDF 649.16 K[639]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