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3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目录 本期封面
  

新农村建设

中国地区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及动态演化
  杨国涛,闫姝雅,葛志军  2015(3):1-8
基于各省区农村居民住户收入分组资料,使用不等分组的基尼系数公式重新估算中国1995-2009年31个省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状况;使用统计方法对中国农村基尼系数的地区分布状况和时序演化态势进行分析;用动态差分的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各种因素对地区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全面剖析中国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化及其决定因素,试图为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规律提供依据。
  摘要[959]  PDF 1.28 M[693]
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人均收入动态关系的检验分析——基于广东省的数据经验
  吴彩容  2015(3):9-15
鉴于目前学术界对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的交互响应情况及其响应路径还没定论,以广东省为例,选取该省1982—2012年的年度时间序列,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对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交互响应作用,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对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作用非常明显,由此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
  摘要[994]  PDF 978.21 K[719]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的演化博弈分析
  姚升,王光宇,孙芸,姚佐文  2015(3):16-20
通过借助演化博弈模型,对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动态博弈行为研究发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的动态博弈结果存在着两个可能的演化稳定策略,即博弈双方都采取“合作”策略的ESS和博弈双方都采取“不合作”策略的ESS。双方的动态博弈过程最终收敛于哪一个演化稳定策略取决于双方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所需付出的成本以及所获得的收益增量。降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交易成本以及增加双方所能获得的收益,能够使得博弈双方收敛于采取“合作”策略的稳定状态。
  摘要[1115]  PDF 600.91 K[751]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农村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创新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李长源  2015(3):21-25
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该理论在主体认同感、协同整合性、信息化运用、公共服务终极目标等方面与农村社区居民自治存在契合性。整体性治理视域下农村社区居民自治存在制度自身缺乏整体性、主体间整体性协调不足、参与渠道不够畅通、整体性参与不足等问题。解决对策有:围绕“两委”以及“乡村”关系开展协调机制构建;围绕参与自治的信息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主体参与激励构建整体性参与机制;围绕传统道德习俗、村规民约、“微自治”构建农村社区居民自治运行机制。
  摘要[1394]  PDF 694.92 K[835]

农林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问题探析
  李志民,张梦洁,黎昕  2015(3):26-30
农村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对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当前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生态文化教育缺失、体制机制存在缺陷的问题亟待解决。要针对农村社区的具体实际,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长足发展。
  摘要[935]  PDF 745.23 K[883]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探究*——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
  周锦红,叶飞霞  2015(3):31-35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具体体现。漳州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十一五”期间,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1年9月漳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城市定位,开启了漳州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新篇章。为更好地实现建设具有漳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目标,提出建设“美丽漳州”的五维路径:做好生态城市规划、增强生态责任意识、发展生态经济、丰富生态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保障机制。
  摘要[1070]  PDF 795.47 K[737]
对雾霾问题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的思考
  曾志琳,孟枫平  2015(3):36-40;86
为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大对环境会计的探索与研究,从环境会计视角出发解决当前的雾霾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结合雾霾的定义理清国内外产生雾霾问题的主要成因,在纵观国内外环境会计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环境会计的基本内容,展开雾霾问题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雾霾问题的会计确认上主张用“三步走”方法,在计量雾霾问题发生的成本时主要采用恢复费用法、机会成本法以及人力成本法的计量方法,环境会计报告信息披露问题上坚持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相结合的方法,最终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决定提供帮助。
  摘要[963]  PDF 797.41 K[754]
安徽绿色经济效率的BCC—DEA有效性评价研究
  张本照,谢天宇,王海涛  2015(3):41-45
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安徽作为能源消费大省,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了安徽的经济发展效率。在生产函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加入碳消费量这一投入指标、构建BCC—DEA模型对安徽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有效性评价。实证结果表明,DEA有效性呈规律波动,整体有效性较高,部分年度较低。深究其原因,2008—2010年间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对DEA有效性造成了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善环境污染问责制等。
  摘要[1058]  PDF 1.16 M[698]

经济·管理

离岸人民币与在岸人民币的互动关系分析
  吴天洋  2015(3):46-49;92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近来我国国际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则是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推进的具体表现。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在岸人民币价格(CNY)与离岸人民币价格(CNH)的互动关系可以反映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定价机制。基于人民币在岸价格和离岸价格的最新数据,通过建立双因素VAR模型,并且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结果显示CNY对CNH的影响要大于CNH对CNY的影响,即现阶段在岸人民币价格对离岸人民币价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摘要[948]  PDF 841.09 K[732]
基于VAR模型下的安徽省金融发展和城镇化的关系分析
  张士云,谭美容  2015(3):50-53;124
以1980—2012年安徽省金融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VAR模型对安徽省金融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且金融发展规模的贡献率要大于金融发展效率。通过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完善市政债券市场和加大对中小规模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来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从而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资金保障。
  摘要[936]  PDF 676.18 K[768]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高亮,倪士明,汪少良,张藕香  2015(3):54-59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失衡问题一直存在,而且区域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运用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项指标,比较分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差异以及二者的协调性问题。结果表明:三大地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非但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而且还呈恶化的趋势;中、西部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大于东部;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不仅都为正值而且越来越小。第一产业仍存在剩余劳动力,尤以西部地区为甚;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就业空间,但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均在下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摘要[1087]  PDF 648.38 K[807]
安徽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关系实证研究——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视角
  张洪,潘辉  2015(3):69-75
基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和2012年安徽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数据,对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速度等进行测定,运用SPSS19.0相关性分析法和空间错位分析法实证分析安徽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空间错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呈弱负相关;旅游资源优势度等级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存在空间错位的现象。为此,必须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保障旅游经济稳定发展;把握空间错位规律,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摘要[947]  PDF 1.09 M[816]

法学·社会学

土地价格的法律分析
  李洋,马艺榕  2015(3):76-81
土地市场价格出现扭曲,土地价格未能准确体现土地价值,这种价格扭曲现象有着法律层面的原因: 对土地用途的划分是价格差异产生的基础,土地的供应偏向是土地价格差异的主观因素,“土地财政”是土地价格扭曲的直接原因,对土地权利的限制加剧了土地价格扭曲。要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就必须从最根本的土地制度出发,对土地价格进行法律制度层面的理性分析,为土地市场理清脉络,扭转土地价格扭曲的局面。从土地权利、土地用途划分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构建提供有益的思考。
  摘要[872]  PDF 808.02 K[708]
浅论公民安宁权益的法律释义
  张阳  2015(3):82-86
如今我国法律无对安宁权益的针对性法律规定,因而司法实践对安宁权益的释义也不尽相同。学界对安宁权益属于人格利益无异议,但对其具体定义存有分歧。其实,安宁权益不同于其他人格利益,不可混同在一起讨论。安宁权益是现代人格权所应保护的对象,是一种无形人格利益,具体包括自然人家庭生活状态的安宁以及自然人私人领域的安宁。
  摘要[959]  PDF 785.23 K[766]
论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以中央民族大学“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为例
  杨莉萍  2015(3):87-92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创新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针对为民族地区培养既有厚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又懂民族语言和民族习惯的应用型法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应当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对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二是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应该进行“重点突破”;三是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四是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法律人才在民族地区的执业能力;五是建章立制,为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保障。
  摘要[927]  PDF 979.25 K[758]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粘合机制研究述评
  朱振亚  2015(3):93-98
对城乡粘合机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学界关于城乡粘合机制的论点主要有六点,分别是社区粘合说、中间地带粘合说、产业粘合说、生态粘合说、交通交流粘合说、文化教育粘合说;媒体关于城乡粘合机制的观点有六个,分别是人才交流粘合论、商业交流粘合论、公共服务交流粘合论、文化交流粘合论、涉农产业粘合论、公益组织粘合论。当前城乡粘合机制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宏观视角、分散论述及机制理解,预计未来研究将逐步走向定量实证、微观视角、系统分析与机理探索的道路。
  摘要[861]  PDF 870.85 K[784]
失地农民市民化路径选择——基于生活方式变迁的视角
  陈世永,王华斌  2015(3):99-104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发生转换,其中,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介于“农民”与“现代市民”之间的处在边缘化地位的失地农民能否有效转型,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不仅仅关系到失地农民自身生存问题,也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城市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则会影响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须共同努力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社会性支持,帮助其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摘要[890]  PDF 818.69 K[784]

封二、封三

安徽农业大学国际科技合作介绍
  安徽农业大学国际科技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  2015(3):封二-封三
  摘要[688]  PDF 4.32 M[722]

语言·文学

新世纪以来的唐代女诗人薛涛研究综述
  张阳  2015(3):105-109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以其独特的性别身份和政治身份活跃于当时的文人政坛之中,也因此获得后世乃至现当代学者的关注。 总结新世纪以来的薛涛研究,是在上世纪既有的研究成果上的突围,既有对人物身份与籍贯、交游与爱情、诗歌思想与内容等既有问题的继续深入探讨,又有对其诗的男性化风格、将其诗进行平行比较研究、其诗的接受研究等方面的开创性的成果。纵观新世纪以来的薛涛研究,成果与问题并存,可以尝试回归文本,挖掘薛诗的艺术张力,把薛涛研究放到地域(巴蜀)文学、唐女冠文化、女性文学等大文化体系中,使薛涛研究更加深入。
  摘要[1157]  PDF 2.67 M[730]
被遗忘的城市图景——社会主义革命叙事中的上海
  陆沁诗  2015(3):110-115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转折时期。取得城市领导阶层地位的工人阶级,通过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重新构建起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都市景观。衰微的资本主义情调式都市空间,隐喻了渐趋崩溃的资本力量。但殖民社会遗留的建筑地理标志,仍然将这座城市形象化为罪恶的渊薮。与此同时,不断成长的无产阶级也在这座城市的重建中植入自我的标志,以产业工人为居住主体的工人新村,赋予了上海全新的空间面貌。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城市空间竞争,正是流行小资都市文化之外的、另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城市想象的可能性。
  摘要[1052]  PDF 1.06 M[763]
妙用经典赋新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所用古典诗文论析
  张兰  2015(3):116-119
习总书记执政以来,在国内国际的系列讲话中,屡次引用中国古代古典诗词名句、历史典故,形象地表达执政为民的心愿,以山水之道巧妙地展望亚太地区的美好愿景,以至理名言向世界传递我国新型“大外交”理念,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充分展示了泱泱大国领导人的光辉形象。
  摘要[855]  PDF 923.97 K[760]

教育·教学

从四个维度浅析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宋浪,张丽红  2015(3):120-124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同于单项改革,改革的范围也不局限于高校内部,应从整体出发,运用系统思维加以谋划。从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社会、高等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四个维度入手,思考和探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和主要路径,进一步提高高校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摘要[988]  PDF 794.59 K[704]
基于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师资队伍国际化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韩军  2015(3):125-128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培养国际顶尖人才的根本保证。安徽农业大学在师资队伍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注重高端引领,打造“高层次人才+团队”培养模式;创新语言进修模式,打破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的语言瓶颈;拓宽教师国际化培养途径,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为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提供制度保证。但仍存在缺乏有效调控手段、派出不归或者不能按期返校等问题,须通过校院两级管理、搭建大平台、依法治校等方式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
  摘要[979]  PDF 625.75 K[837]
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的研究——基于蚌埠学院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
  凌宏  2015(3):129-134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呈现出如下规律:马克思主义为主流信仰,信仰比例随年级升高呈“V”形分布;政治认同感强,政治关注度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人生态度积极乐观,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反对非诚信行为,期待诚信的社会环境。对以上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更有效地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要[1011]  PDF 844.06 K[734]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汪凤莲,冯继明,盛康  2015(3):135-140
大学生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也具有一定的感恩意识。然而,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使得感恩教育的成效在整体上并不乐观。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要,探索感恩教育的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资助工作,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融入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融入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并且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
  摘要[897]  PDF 957.06 K[870]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