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3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目录 本期封面
  

本刊专稿

安徽农业大学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宛晓春  2012(3):1-6
农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新农村建设,是高等农业院校的神圣职责,也是新时期农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重要着力点。“十二五”期间,安徽农业大学将立足自身职能和社会职责,以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注重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产学研体制机制等方面,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力求为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要[1698]  PDF 589.41 K[1094]

新农村建设

推进安徽农业强省建设的科技支撑思考
  张华建  2012(3):7-11
科技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安徽农业强省的重要力量,是构建“和谐安徽”、“美好安徽”的需要。“十二五” 时期,安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较好的历史机遇,我省要发挥资源与人才优势,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摘要[1244]  PDF 751.67 K[922]
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生态功能区的耦合
  赵良庆,程克群  2012(3):12-16
循环农业模式注重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已经显现出优势。然而,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别,决定了循环农业模式的区域性和局限性。在研究安徽省现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安徽生态功能区耦合的崭新理念和运作方式,在不同的功能区内,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不同的循环农业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内在机制作用。
  摘要[1793]  PDF 1.26 M[1445]
破解“猪周期”困局——安徽省枞阳、灵璧两县生猪业发展调研启示
  尹云松  2012(3):17-20
近10多年来,我国生猪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形成所谓的“猪周期”。文章通过调研,深入分析了生猪业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和规律,剖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猪周期”是一种典型的“蛛网现象”,生猪生产大起大落的主因是,生猪较长的饲养周期决定了其产量难以灵活调节,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决定了行业内存在较显著的盲目生产行为。文章最后就破解“猪周期”困局提出了对策建议。
  摘要[1753]  PDF 2.14 M[793]

农林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价值生态
  黄志斌  2012(3):21-25
生态文明的价值生态是建立在对生态之理性综合认识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可以展开为三态和谐,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人)之间的人态和谐、人自身的心态和谐。三态和谐作为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赋予了人本理念新的理解。它吸取了物本理念的合理内核,在重视“人”的同时也重视“物”,光大了原有人本理念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将人不仅视为责任主体,而且看做创新主体、享用主体。
  摘要[1141]  PDF 1.22 M[1088]
生态:引发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阐释
  盖 光  2012(3):26-31
中国文学对生命整体观及大宇宙生命活化的体验特点,显化了“生态文学”的古典形态。我们挖掘其“生态”内涵,既是一种现代阐释,也是一种对接;作为历史机缘,更成为现代与未来接续的必然。这种环绕“生态”体验的现代阐释,意在接通中国传统话语系统,把握中国文学体验的核心要素,将“生态”承载文学的运思与体悟,进而揭示文学价值及人的生存的“生态”标识。
  摘要[1131]  PDF 1.70 M[987]
作为生态文明界标的徽州村镇人居环境建设
  贺为才  2012(3):32-37
通过文献梳理与田野考察初步探讨了徽州生态文明与人居环境建设长期和谐发展的历程和经验,运用史料学、生态学、人居环境科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实例分析,认为:生态文明是徽州文化的基本内核,徽州村镇人居环境建设自觉遵从生态规律,保护生态环境,适应生态变迁,成效卓著,传承至今,在时代发展机遇、生态经验积淀与生态观念更新诸方面堪称生态文明的界标,具有独特的借鉴价值。
  摘要[1261]  PDF 2.23 M[799]
我国资源再生产业有效竞争的实现路径分析
  张继承  2012(3):38-42
以生活垃圾回收为代表的资源再生产业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产业。资源再生产业低层次水平上无序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导致行业低效率、无效率和市场机制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原因,迫切需要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通对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链的跟踪调查和分析,揭示产业链运行机理和构建再生资源市场有效竞争结构的途径。
  摘要[1456]  PDF 1.47 M[911]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论安徽省节约集约用地的方法和途径
  於忠祥,谈迎新  2012(3):43-48
在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了保障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努力做到土地资源合理使用、确保生态安全等三点启示。通过对土地受容力的阐述,研究了土地报酬运动中粗放边际和集约边际,进而提出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四种方法、五个机制和六大途径。
  摘要[1125]  PDF 1.41 M[1213]
粮食市场机制分析——产量与价格的互动
  汤 亮  2012(3):49-55
粮食产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粮食市场的基本方面。通过计量经济方法从产量与单产数据中去除灾害的扰动,粮食产量与价格之间的统计关系更能解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粮食市场中确实存在蛛网模型的动态机制,同时也受到货币发行量变化的重大影响。另外,粮食生产者也能够对真实粮食几个变化做出合理的反应。因此,在政策上保证粮食价格的比较优势、维持货币发行的稳定以及提升粮食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助于促进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摘要[1338]  PDF 1.01 M[1266]

法学

实现我国农村司法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谭世贵  2012(3):56-62
司法现代化是法治文明和法治成熟的主要标志。由于城乡司法环境的明显差异,在探索我国司法现代化的路径时,不应当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而应根据司法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并立足“三农”实际,通过改革农村司法管理体制、设立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司法或准司法机构、合理开发与配置农村司法人力资源以及实现农村司法保障国家化等进路,逐步实现农村司法现代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摘要[1233]  PDF 1.72 M[882]
金融发展权理论下农村社区金融法律制度研究——基于中美社区金融比较分析
  李长健,罗 洁  2012(3):63-70
金融是社会资源的核心要素,农村社区金融对中国“三农”问题解决及促进弱势群体金融发展权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社区金融制度对比现实存在滞后。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与社区金融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进行比较研究,以金融发展权理论为视角探析完善我国农村社区金融制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主要针对农村社区金融的组织制度、市场制度、资源配置制度及其依存的金融体制进行分析,着重提出互助担保、评级补偿、公众监管及资本多元化等具体法律制度,尝试解决制度面临的现实问题。
  摘要[1122]  PDF 2.43 M[907]
我国“三农”财政的法律问题探讨
  胡小红  2012(3):71-75
随着我国“三农”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完善“三农”财政法律制度日益迫切。在财政体制方面,应当完善“三农“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法律制度,健全财权划分法律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保障地方政府支持“三农”的财权和财力。同时,还应当完善“三农”财政投入管理法律制度,具体包括:建立“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三农”财政投入宏观决策法律制度,建立职能分离、分工制约的“三农”财政投入管理法律机制。
  摘要[1264]  PDF 1.61 M[893]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法治根源及对策——基于权力与权利因素的思考
  邓可祝  2012(3):76-81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严重,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环境管理权力和农民环境权利失衡。在权力方面,主要体现在责任不够明确,环境信息不公开和权力受到的制约较少;而在权利方面,主要体现在农民的环境意识、环境维权能力不强和维权渠道不通畅。为此,应加强对农村环境管理权力的制约,强调其应有的责任,保证农民的环境救济权并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指导。
  摘要[1132]  PDF 1.19 M[1136]

社会学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秩序的确立——从农民法律意识谈起
  王云飞,李庆连  2012(3):82-86
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寓于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之中。新中国建立后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乡村社会还是处于向现代社会的慢速转型时期,乡村秩序的基础仍然有传统社会的印记,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没有使人们产生法治意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转型时期,原有的农村社会结构趋于解体,适应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建立法治基础上的新的社会秩序。
  摘要[1298]  PDF 1.34 M[958]
新农保制度下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实证分析及其政策启示——以安徽省为例
  罗 遐,李 槿,操 尚  2012(3):87-9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作为正式支持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描述了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分析发现养老金水平太低,不能成为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老人主要依靠子女、自我养老或者家庭养老;老人生活照料靠老伴或者子女;老人的家庭关系和睦、子女孝顺,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缺少社区活动;老人心理孤独感不强,但是高龄老人感觉子女孝顺程度低,而且孤独感强;老人总体幸福感较高。这些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摘要[1477]  PDF 1.56 M[993]
张履祥的乡村自治与移风易俗思想
  武道房,吴潍嘉  2012(3):93-97
张履祥是清初著名学者,他一生都在乡村读书治学,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关心农村的社会稳定和风俗人心。他提出“保聚之法”以促进乡村和谐与稳定;作《丧祭杂说》,意在移风易俗。他的乡村自治和变易风俗思想即使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也有启发。
  摘要[1309]  PDF 1.98 M[1270]

语言·文学

论元稹农事诗
  郭自虎  2012(3):98-102
元稹是与白居易齐名的中唐一位重要诗人,随着他元和五年被贬江陵,元和十年被贬通州,诗歌创作出现新格局,重要表现之一即是农村题材大为增加,对民生疾苦尤为关注。元稹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的生产活动、生存状态、风俗习惯等为表现对象的农事诗创作,是元白早期提倡新乐府写作精神的继续。
  摘要[975]  PDF 2.47 M[778]

封二、封三

一路经行处 莓苔见屐痕——纪念《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二十周年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封二-封三
  摘要[831]  PDF 4.22 M[691]

语言·文学

论梅尧臣涉农诗的文学个性及其史学价值
  陈友冰  2012(3):103-113
梅尧臣涉农诗全面反映了北宋的农村凋敝、民生疾苦和施政上的种种弊端,揭示农民彻底贫困化的深层根源;也全面记录了北宋中叶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状况和民风民俗,在农业史、政治史、科技史上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独特的文学个性在于:不同于前代田园诗,所咏歌的就是农家生活本身,或是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感慨;往往采用大型组诗的方式来表现农家生产、生活的一个完整过程,或农村风物的全景,其观察问题的眼光独到并富有创新精神,都使他在涉农诗上也成为“宋诗之祖”。
  摘要[1010]  PDF 4.01 M[677]
论农具诗在北宋的发展
  张明华  2012(3):114-120
农具诗产生于北宋,并且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规模较大的农具诗创作主要有两次,其一是孙端、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组诗创作,其二是满执中与王令的组诗创作。北宋的农具诗中,吟咏水车的数量较多,诗中描摹水车形象、突显水车功用和引发对汉阴丈人的评价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农具诗的基本特点。农具诗在北宋的产生和发展,跟“宋诗”的演化、中国咏物诗的发展以及“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的农具诗不仅推动了“宋诗”的生活化,推动了后世农具诗的发展,即使对当代农具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摘要[1353]  PDF 2.64 M[818]
以豁达者的“姿态”想象江淮风情——许辉小说论
  王永兵  2012(3):121-125
许辉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叙述家乡自然风景时,写作者重在写“水”,借水的流动与清澈来隐喻活泼快乐的生活与高洁脱俗的人格,呈现出豁达的姿态。许辉的不少作品还以官场社会为中心,展现现代官场种种积习流弊,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独有的关注民生、体恤万物的人文主义情怀和清醒尖刻的批判意识。此外,许辉小说还细致地勘察与体悟了人情、人性,认真地探寻与追问了人生意义和价值,在为普通江淮人作传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学生涯进行了一次总结。
  摘要[984]  PDF 2.93 M[1006]

教育?教学

“大别山道路”的历史轨迹与当代发展
  孙 超  2012(3):126-130
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了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确立的社会背景、历史功绩、当代社会环境变化和时代责任,并探讨了推进“大别山道路”新征程的各种措施。同时,采用系统理论,从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两个方面研究了“大别山道路”的精神内涵。
  摘要[1433]  PDF 4.26 M[733]
浅析陈椽对安徽茶叶科技发展的贡献
  章传政,戴前颖  2012(3):131-135
陈椽是中国著名茶学家、世界农业科技名人,对安徽茶叶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十年中,改革茶叶科技,推进安徽名优茶发展,为安徽恢复多种历史名茶、创制一批现代名茶;在教坛与茶区生产第一线,为安徽茶叶科技的持续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几度撰著《安徽茶经》,总结茶叶科技实践,形成茶叶科技理论,赋予《安徽茶经》重要的学术史价值。陈椽为茶叶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典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要[1090]  PDF 2.70 M[763]
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和思考
  夏利明,曹 雷  2012(3):136-140
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农村基层,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活力,带动了一方农民致富,促进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可,这是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学农、爱农、事农”的结果。结合调查结果,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中如何进一步完善选拔机制、加强培训指导、做好合理流动等提出建议,并就当前大学生村官如何树立正确观念、服务农村基层、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等方面提出思考。
  摘要[1356]  PDF 2.08 M[674]

插页

贺信、题词
  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高校学报研究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插页一-插页四
  摘要[909]  PDF 5.48 M[777]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