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4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公共财政问题
  黄洪雷  2009(4):1-4,5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而建立公共财政,扩大农村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是更好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作为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经营管理者和主要提供者的公共财政,在目前我国县乡财政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不仅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现今农村公共财政问题的研究,改革农村财政支出体制,推出行之有效的农村财政政策,建立规范的农村财政监督机制,使资金能及时到位、足额发放、最有效地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1238]  PDF 242.73 K[1195]
论构建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以皖西部分农村地区为例
  蒋毓舒  2009(4):5-9
由于水域的不断污染,皖西部分农村地区原有的“鱼米之乡”已经悄然变成了纯粹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解决农村生态问题,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转变成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从传统的发展观转变为科学发展观。如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再造“鱼米之乡”的新农村,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兴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等措施,既能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又能促内需、保增长,更能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
  摘要[1213]  PDF 235.80 K[1411]
试论农村土地整理与农业现代化
  纪素霞  2009(4):10-13
以农村土地整理为平台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通过对农村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引出了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土地整理的新的要求,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土地整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不仅提高了土地效益的安排、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又增加了许多农业技术创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摘要[944]  PDF 178.37 K[1339]
张謇农业科学发展思想辨考与启示
  齐海华,吕效华  2009(4):14-17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改革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农业科学发展的思想,其中农工商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才兴农、科教兴农,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实现规模耕作,利用外资发展农业等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时下的新农村建设有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摘要[899]  PDF 188.28 K[1271]

政治?哲学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
  郑明珍,耿金岭  2009(4):18-22
交往是人类历史前后相继的纽带或桥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交往是物质生产的前提,生产力的发展又为进一步交往创造物质条件,又决定交往的形式及其变革。交往是社会互动、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交往关系在时间、空间上的扩大化,交往关系的全球化。
  摘要[873]  PDF 224.80 K[1228]
研究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取得的新成果——评吴仁平教授《对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的理解》
  谈 菁  2009(4):23-25
  摘要[721]  PDF 192.45 K[706]

经济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优先)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
  柯 健  2009(4):26-30,6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本轮金融危机是因美国金融衍生产品泛滥和金融监管缺位造成的。危机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确保了我国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摘要[1158]  PDF 281.09 K[1359]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政策效应——在资本、利率双管制条件下
  丁 胜  2009(4):31-33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通过系统分析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汇率、利率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研究一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当前中国面临的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国际收支非均衡状况,使得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文章分析了在外汇、利率双管制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对中国经济政策选择的有效性。
  摘要[3532]  PDF 173.29 K[7295]
安徽省服饰传播媒介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袁金龙,黄曼曼  2009(4):34-37
文章从媒介对服饰文化传播影响的两面性入手,对我省服饰媒介发展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适应我省服饰传播媒介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摘要[975]  PDF 184.12 K[1215]
安徽省土地征收程序执行态势实证分析
  吴卫华  2009(4):38-42
从安徽省现阶段土地征收的政策出发,对其程序、作用、缺陷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对目前安徽省土地征收的前期阶段、报批阶段和批后实施管理阶段的执行态势进行了论证,并对征地、报批费用预存制度进行了探索,从实证中分析指出安徽省土地征收执行程序中的不足并得出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摘要[1004]  PDF 218.45 K[1262]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实验室管理伦理探讨
  丁天明  2009(4):43-46
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体现出的是实验室管理伦理和道德实践,高校实验室管理伦理的结构是将以人为本贯穿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实践的全部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检讨反馈系统使其越趋完善。因此,以人为本是高校实验室管理伦理的核心,其中履行实验室社会责任是实验室伦理管理的具体道德行动之一。
  摘要[795]  PDF 109.08 K[1417]

法学

法律运行伦理追问的依据和向度
  龚怀林  2009(4):47-50,88
法律运行的伦理追问作为从道德价值论的视角对于法之创制、司法和执法及守法诸环节的审视和评判,既有其必要性,又具有可能性,这两者构成了法律运行伦理追问的内在依据。从具体向度看,法律运行的伦理追问主要体现在审视立法活动是否符合道德之“应然”,司法活动是否依循应有的伦理路径,守法主体是否确立了良好的守法道德。
  摘要[1119]  PDF 214.77 K[1265]
民事责任竞合法律选择的价值冲突及其平衡
  张绍鸿  2009(4):51-55,135
涉外民事责任竞合因其牵涉的双重法律关系及涉外因素而呈现出法律选择上的多元价值的竞逐,不仅表现为法律的确定性与个案适当性的博弈,而且表现为合同的预期价值与弱者利益保护的公正价值上的冲突。区分合同类型和损害类型进行法律选择才是解决价值冲突的应然途径。
  摘要[808]  PDF 285.41 K[1133]
试析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及完善对策
  汪美侠  2009(4):56-59
个人信息保护是在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国外有关国家和地区早已掀起了个人信息立法的浪潮。鉴于此,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以及推动我国信息化法律体系建设等,同时立足于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现状,我国应着重从个人信息法的制定、行业自律性的加强以及正确处理信息的自由流动与合理保护等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
  摘要[1035]  PDF 196.43 K[2166]
我国商业外观保护的法律策略
  夏 路  2009(4):60-63
随着商业外观的法律纠纷的不断增多,传统知识产权的特别法律部门对其从范围和效力的保护力度明显不够。文章从商业外观的范围和特点出发,比较两种法系对商业外观侵害要件核心的认定,进一步论证了在当前用商标法对商业外观予以保护的弊端,从而提出仍然保留现有知识产权法的格局和通过扩张解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应规定实现对商业外观的完整保护的建议。
  摘要[893]  PDF 193.34 K[2083]
论资本不足适用公司人格否定制度
  王婉琳  2009(4):64-67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资本不足是适用法人人格否定的典型情形。但是,因为相关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混乱的地方。资本不足情况下的法人人格否定制度应该审慎适用,因为当法院决定否定法人人格时,法院将债权人的期待利益置于有限责任保护下的股东利益之上。结合美国判例法分析,笔者认为资本不足不是适用该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必须还伴随着股东欺诈或者公司与股东的人格混同等违法行为才能适用法人人格否定制度。
  摘要[1512]  PDF 269.13 K[1064]

社会学

论社会工作技巧与价值理念的关系
  乔世东  2009(4):68-72
实证社会工作观认为,社会工作技巧类似其他学科或活动所言的技术层次,不牵扯工作员的主观价值,这是实证论者对社会工作技巧的误解。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技巧的运用跟其相应的价值理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由此理解所衍生出来的社会工作技巧的重心,是工作员本身的相应价值判断或价值理念。
  摘要[1084]  PDF 131.93 K[1510]
心理成长的旅程—论雅可布森对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
  王 东  2009(4):73-77
雅可布森是自哈特曼之后的一位重要的自我心理学家,她对儿童自我和超我的形成和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作出了详细说明,特别是对心理发展阶段的阐述更为祥细、独特,从而建立了一个整合的自我模式,即整合了古典精神分析的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理论和某些客体关系理论。她的理论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1078]  PDF 138.39 K[1419]

语言·文学

论《唐诗品汇》的诗体正变观
  申东城  2009(4):78-84
《唐诗品汇》是明初高棅编选的以盛唐为宗的一部重要唐诗选本,诗体正变观是其诗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分三部分:体因代变,正本清源,对唐以前成熟的诗歌体裁五、七古、五绝源流正变;以盛唐诗体为正、晚唐诗体为变的“一代诗体观”;古体为“正”,律、绝为古诗之“变”;五排律为六朝古诗之“变”,是后世五排律之“正”,七排律是后世该体之“正”;五律为“正”,七律为“变”;五言为“正”,七言为“变”,重视“正”,接受“变”。《品汇》以盛唐为宗,“四唐”、“九格”品诗,“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其诗体正变观对诗体渊源流变研究和明、清诗人诗体辨析影响深远。
  摘要[994]  PDF 332.73 K[2530]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色意弦音
  刘 柯  2009(4):85-88
张爱玲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色彩自然有着一种独特的敏感。在其小说中她用不同的色彩构筑出一幅独特的审美世界,以色写意,意蕴色中,运用绚丽缤纷的色彩描写,在色彩和意象的对比统一中渲染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画卷。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精妙的色彩运用,凸显作家特有的审美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艺。
  摘要[1082]  PDF 111.26 K[1558]
历史与现实语境中的 90 后新诗
  吴礼丹  2009(4):89-94
90后新诗生存在两大历史语境中,一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和辉煌业绩的古典诗歌,古典诗歌在文体的基本范式、演变历程和价值标准上成为新诗的重要参照;二是新诗初期发展历程,期间新诗的文化身份基本得到确认,在标准建立和创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新诗的现实语境是建立在以竞争为基本手段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这个体制之上形成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文化生态环境。90后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满足市场的意识,在真善美统一的价值追求中延续中国诗歌传统。
  摘要[845]  PDF 158.17 K[1379]
从克隆论看诗歌“三美”在翻译过程中的实现
  游瑞娇  2009(4):95-98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高度融合的整体, 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化性和怡情性。翻译是一门高难的文化活动,而诗歌的翻译更是其中的难者。许渊冲评论文学翻译标准是:“一要达意,二要传情,三要感动。”他又将克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与其近年提出的“三美、三化与三之”构成一个比较完整务实又富有创造性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体系。若源语中的优秀特质能和生命机体的克隆一样被运用到目的语,那么诗歌“三美”就不仅可译,还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优化。
  摘要[969]  PDF 146.48 K[1984]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诗经》译本的形美传递
  刘 玮  2009(4):99-102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诗经》自编成以来在中华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发展中就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英译本较多,各有千秋。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诗经》在形式上的美学因素,并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诗经》几个英译本在传递原文形式美学因素上的优点和不足,旨在摸索中国古籍翻译实践的普遍原则,并寻找新视角。对比研究表明,原文中的美学因素是否能以恰当的形式体现在译本中,是译本成功的关键。
  摘要[1117]  PDF 208.79 K[2249]
词汇语用学和多义词的语用充实
  孙智慧  2009(4):103-107
多义词语用充实的研究是词汇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多义词义项的确定是在具体的语境下实现的。笔者基于 Blutner 和 Wilson 词汇语用学理论,探讨了英汉多义词的选择和理解,发现多义词的本质是经过语用充实之后,其原型意义在一定语境下的收缩和扩充,以期表明词汇语用学和一词多义现象之间的互补性关系。
  摘要[977]  PDF 190.66 K[1116]

教育?教学

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思想探究
  洪二丽,袁维海  2009(4):108-111
教什么、怎么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教师要处理好“教”的问题,必须研究“学”的问题。文章通过阐释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思想中“先学后教”和“为教而学”的内容,深入探究教师的“学”如何立足学生,以研究性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动”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摘要[881]  PDF 113.83 K[1555]
创新型秘书人才培养的耗散结构分析
  姜玲玲  2009(4):112-116
耗散结构论作为一种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从系统论角度看,创新是思维活动从无序逐渐向有序的演化,进而突变、升华的过程,与耗散结构的形成规律相似。因此,根据耗散结构的产生机制分析秘书工作的创新思维特征,有利于启发创新型秘书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对于秘书教学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942]  PDF 123.76 K[1207]
对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朱绍友  2009(4):117-119
《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多层次性等原因,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组织教学不规范、教学模式多样化等问题,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在不断完善三个基本支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努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
  摘要[770]  PDF 87.48 K[1165]
夯实专业知识基础 突出研究方向特色——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方章东,刘庆丰  2009(4):120-124
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只有在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特点和规律基础上,结合学校和研究生实际,夯实专业知识基础、营造学术讨论氛围、突出研究方向特色,发挥研究生、导师、院系和部门合力作用,才能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摘要[946]  PDF 215.29 K[1450]
加强高校社团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蔡 婕  2009(4):125-127
近年来,大学生社团日益壮大,高校在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些欠缺限制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投入与指导,建立严格的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了如何使我们的社团活动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这些做法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摘要[853]  PDF 139.99 K[1388]
龙狮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兴趣的影响
  岳保柱,毛 迪  2009(4):128-131
采用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高校开设舞龙舞狮课程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兴趣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龙狮专选课程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兴趣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普通体育课程。
  摘要[918]  PDF 116.83 K[1373]

历史·文化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多样性
  王鹤岩,张志顺  2009(4):132-135
全球化进程中,许多西方民族国家在进行经济政治交往中,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希望用本民族的文化与文明统一全球,从而形成文化同一性。但是,历史事实证明文化的同一性不能形成,推行文化同一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中的结局也并没有实现文化的真正同一,反而激起了更大变化的多元和差异性。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是一种趋势,也是现今人类解决“文化困境”的一种方法。
  摘要[1206]  PDF 195.56 K[1601]
桃文化与山东桃民俗
  陈西平  2009(4):136-142
桃文化是中国树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无论是它的花、果,还是枝干,都包含着或单一、或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桃树身上,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植物崇拜的渊源与历史及其与之相关的民间俗信形成的原因,而且还能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摘要[979]  PDF 303.27 K[3989]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