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 | | 互联网使用对稻农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生产环节信息获取的实证 | | 李谷成,陈依,叶锋 2024,33(5):18-31 | | | 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互联网在农业主体中的普及和应用已经逐步渗透到农业生产全过程,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以湖北省1 110个水稻种植户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内生转换模型探究农户在生产环节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对其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农业收入增长。在采用替换模型方法和不同被解释变量进行再估计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收入的增长。此外,互联网使用对人力资本水平高、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大、初始农业收入高的农户增收效果更为明显。因此,政府应通过以下措施助力农户利用互联网增收:继续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在涉农主体中的普及和应用;开展基础教育与技能培训;对低收入群体提供精准信息供给服务,推进信息资源下沉。 |
| | 摘要[58] PDF 1.41 M[116] | | | 国内学界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 | | 何得桂,樊慧杰 2024,33(5):32-41 | |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地方差异,在收入差距、民生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仍然有待改进。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目前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主要从时空演变中的发展规律、共同富裕目标导向、要素流动情境、县域基本单元载体和数字化赋能发展机制五方面展开。既有研究呈现深入性、多维化、定量化和应用化趋势,但还存在有待深度挖掘的空间。今后,要注重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从资源、改革、治理等维度,基于全局、动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对城乡融合发展过程的治理难题提出成体系的破解方案,积极推进理论构建,为城乡融合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 |
| | 摘要[62] PDF 1.24 M[112] | |
土地问题研究 | | | 租金预期、土地流出阻滞与政策目标反噬——论需求拉动型农业规模经营政策退出的必要性 | | 王士海,范超 2024,33(5):42-54 | | | 随着政府农业规模经营工作的推进,地租在过去十年间持续上涨。这让农民形成地租持续上涨预期,对土地流转行为产生影响。建立一个农民预期流转模型,并利用山东和安徽两省四年的农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农业经营者地租上涨预期对其土地流出行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讨论需求拉动型规模经营政策退出的必要性。研究显示,土地上涨预期对农业经营者的土地流出行为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且这种影响有着模型设定上的稳健性。土地经营规模较大农户、高龄农民和青年农民等供给弹性相对较小的个体更不容易受到地租预期的影响。农业经营者土地上涨预期是一系列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政策变量和经济变量作用的结果,其中村民获得规模经营奖励和最高地租,即当地标志性的农业流转项目应该是最核心的变量。由于工农产业关联,需求拉动型农业规模经营政策会导致农业和工业竞争力的持续衰退。因此,首先,应重新审视农业补贴方式,从价格支持转变为直接补贴;其次,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从而稳定地租市场预期;再次,避免实施超大规模的土地流转项目,坚持农业经营模式的内生性发展路径,构建内生性核心农户培育制度。 |
| | 摘要[51] PDF 1.38 M[128] | | | 地权稳定是否促进农村地区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提升? | | 蒋银娟,马朵,李智娟 2024,33(5):55-70 | | 促进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是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维护农地产权稳定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以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出台作为外生政策冲击,采用队列DID方法分析地权稳定性增强对农村地区青少年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权稳定性增强会显著促进青少年完成高中阶段学历教育。机制分析表明,地权稳定主要通过劳动力非农转移渠道,缓解家庭教育支出的资金约束,对个人受教育程度产生积极影响;劳动力非农转移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家庭的作用较为明显。因此,稳定农村土地产权不仅有助于惠农富农,还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提升。 | |
| | 摘要[49] PDF 1.28 M[103] | |
农民工问题研究 | | |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社会资本机制分析——基于L县的调查 | | 吴理财,胡畔 2024,33(5):71-77 | | |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这不仅为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且推动了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过程中,社会资本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探究社会资本在L县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社会资本起到了繁荣社群、加强互动和达成共识的作用。为了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应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社会机制建设,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关系网络,探索建立起适应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管理规范体系。 |
| | 摘要[60] PDF 1.17 M[153] | | | 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与实证研究 | | 卢素兰,冯艳维,钟海霞,曾涵 2024,33(5):78-86 | |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能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作用更明显;相比于新生代农民工,互联网使用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更为显著;相较于女性农民工,互联网使用对男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影响更大。进一步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因此,应持续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着力营造公平的创业环境,让农民工更好依托互联网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助力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助推乡村振兴。 | |
| | 摘要[57] PDF 1.23 M[108] | |
农商管理 | | | 重大突发事件冲击下农业企业组织韧性的触发与塑造 | | 蒋辉,高欣,黄世瑛 2024,33(5):87-98 | | | 农业企业组织韧性的触发与塑造是持续稳固农业基本盘、破局不确定性困境的重要途径,应以追求韧性诱发与生成的共轭为建设农业强国的价值考量。立足"资源-能力-关系"理论框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讨农业企业组织韧性的多重触发因素及不同因素组态对农业企业组织韧性的塑造机制。研究表明:财务资源、政府补助、企业创新能力、员工薪酬激励和企业社会责任无法单独触发农业企业组织韧性;资源-关系双驱动型、资源-能力-关系共创型及能力-关系协同型是农业企业组织韧性塑造的三种构型。在重大突发事件冲击下,农业企业应"刚柔并济"落实激励机制与风险共担机制,以"人和"为底层逻辑、专项支持政策为破局基石健全保障机制,助推企业逆势成长。 |
| | 摘要[55] PDF 1.35 M[158] | | | 不同补贴模式下考虑公平关切的农产品供应链决策研究 | | 张水旺,饶雅婷,刘豫 2024,33(5):99-110 | | 研究不同政府补贴模式对供应链成员决策行为的影响,构建由农户、具有公平关切的合作社和公司组成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基于博弈模型,对政府不补贴、政府补贴农户和政府补贴公司三种模式的决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政府补贴方式和公平关切行为对供应链成员决策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种植面积与社会福利随着消费者助农偏好的增加而提高;合作社加强公平关切会降低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合作社的收购价以及社会福利;政府补贴可以有效缓解公平关切的负面影响,提高供应链各成员的利润,且在对公司进行补贴时的效果最好,而在补贴农户时,合作收购价和公司收购价随着补贴的增强而降低。 | |
| | 摘要[58] PDF 2.00 M[132] | | |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 | 高梅 2024,33(5):111-121 | | |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运用CiteSpace6.3.R1软件对2013—2024年中国知网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相关研究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发文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作者以个体为主;发文机构多为农林类高校;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利益联结等方面;热点议题主要集中在价值与内涵、产生机理、效益评价、发展路径等方面。现有研究尚存在理论框架构建比较薄弱、研究内容有待深化以及实证研究成果不足等问题。未来应构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化研究内容,采用模型构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实证研究方法。 |
| | 摘要[53] PDF 4.62 M[100] | |
农业农村文化问题研究 | | | 农村文化类自组织发展困境的归因与对策——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 | 时晨 2024,33(5):122-130 | | 农村文化类自组织能高效、精准地回应农民的文化需求,但也存在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发展等问题。影响农村文化类自组织发展的因素可划分为个人意愿、组织运营和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个人维度包括参与动机、收益认知和感知成本,组织维度包括管理水平、领导风格和开放程度,环境维度包括供给状况、基层政府扶持政策以及社区评价。个人意愿削弱、组织运营水平处于低位、环境支持力度不足的互相作用对个体村民的自组织参与产生影响,导致组织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文化类自组织应注重内部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同时也要营造积极有利的外部环境。 | |
| | 摘要[53] PDF 1.31 M[135] | | | 艺术乡建的文化记忆重塑与乡民赋权治理——以景德镇寒溪村大地艺术节为例 | | 翁飞帆,汪瑞霞,李旭芳,丁铮 2024,33(5):131-140 | | | 文化记忆作为一种依附于地域文化符号与物质系统的集体意识形态,是构建当地群体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通过针对不同记忆媒介的时代编程与空间展演得以延续和重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传统生活技艺与文化习俗的失语以及乡民在乡村权力结构中的边缘化现象,导致乡民对乡村文化自信与自身身份认同的逐步削弱。基于该问题,以景德镇寒溪村大地艺术节为研究个案,探赜该项目如何从文化记忆重塑与乡民赋权治理两个角度切入,唤醒乡民对乡村文化自信与自身身份认同,调动乡民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
| | 摘要[60] PDF 1.67 M[1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