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 我国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表征、机制阐释与阻断措施

      2023, 32(4):1-9.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01

      摘要 (4) HTML (0) PDF 1.79 M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在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表征、内生和外生机制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贫困代际传递具有弹性大、递减趋势和性别结构及地区异质性的特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是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内生因素,其中,人力资本的传递机制是最核心的机制,社会资本传递机制的实质是对贫困子女的社会排斥,而财富资本传递机制是贫困传递的最直接机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三种机制相互作用。此外,教育制度、劳动力市场、贫困亚文化、社会保障和自然环境等通过对内生因素的作用,形成了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外生机制。

    • 论法治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基于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的维度

      2023, 32(4):10-16.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02

      摘要 (3) HTML (0) PDF 1.50 M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需要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在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该三种作用的内容和形式有各自的特点。法治的引领作用主要是法律精神和原则对作用主体的目标影响;规范作用是具体法律规则对作用主体行为的影响;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执行与适用推动共同富裕向前迈进并取得实际效果的积极影响。三种作用还因作用主体及法治环节的不同,分别有不同表现。

    • 普惠保险、劳动力流动与地区收入差距——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

      2023, 32(4):17-31.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03

      摘要 (1) HTML (0) PDF 1.62 M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尝试构建包含普惠保险与劳动力流动的欠发达和发达两地区理论模型,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对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并通过建立省级面板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普惠保险推动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普惠保险是促进劳动力流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劳动力流动是普惠保险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可以通过推动劳动力合理流动,进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分析发现,普惠保险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具有更明显的缩小效应。

    •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 数字技术赋能农村"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与作用机理

      2023, 32(4):32-39.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04

      摘要 (1) HTML (0) PDF 1.60 M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村"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包括利益产生、分配与保障机制,能够通过分工内化、契约安排、制度约束确保利益实现。数字技术可以赋能分工协作、破解资金约束、提升主体素质、适度规模经营,助推利益产生;可以赋能要素价格决定机制、平等议价决策机制,促进利益合理分配;可以防范生产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保障利益实现,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为此,要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利益联结信息服务;加强主体数字技术培训,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信息沟通平台,防范利益联结风险。

    • “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组织:衔接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益探索——以经棚镇为例

      2023, 32(4):40-47,102.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05

      摘要 (2) HTML (0) PDF 1.72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棚镇建立了"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组织,探索了一种有益的衔接模式。在组织产生阶段,外部的规引推动与内部的联合融合促成综合合作组织的形成。在组织运行阶段,通过生产合作提供从播种到收割的土地托管服务,供销合作促进农产品城乡流动,信用合作开展内部金融互助促进产业发展。在组织发展阶段,充分挖掘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衔接要素,要继续发挥党政部门"扶持之手"作用,加强服务组织的带动作用,增进村集体的统筹能力,提升小农户在市场中的话语权。

    • >生态文明研究
    • 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意蕴及实践路径

      2023, 32(4):48-52.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06

      摘要 (2) HTML (0) PDF 1.46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交互性关系中的基础性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向。面对当前知识进步、技术迭代、制度变迁等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重建基于"文化—技术—权力—制度"多维联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是新时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时代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同维度阐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时代意蕴,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维集成路径,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徽州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秩序特征及对当代乡建理水启示

      2023, 32(4):53-58.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07

      摘要 (1) HTML (0) PDF 2.89 M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系景观空间作为徽州水文化重要载体,蕴含了古徽州先民们在对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的理水智慧。徽州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秩序与特征分析表明:徽州聚落选址规律分布与徽州水系等级、水系距离和水系周边环境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徽州地区水系可分为条形、曲线形、凹形以及交叉形四类,不同的水系形态造就了聚落与水系不同的空间关系;聚落内部可按形态不同分为面状、线状和点状水系空间,这些要素与周边其他要素组合形成不同的景观空间层次。在当下乡村振兴建设中,徽州聚落的水系环境建设仍需保持自然生态的特征而发挥其长久的生命力。

    • >经济·管理
    • 生产者补贴促进大豆增产的因素研究

      2023, 32(4):59-65.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08

      摘要 (1) HTML (0) PDF 1.61 M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豆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是对外依存度很高,振兴国产大豆,保障粮食安全成为迫切之需。基于中国2013—2020年大豆主产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国家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对大豆产量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大豆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带来的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而非单产的提高。建议扩大政策补贴实施范围,提高大豆单产水平,提升大豆竞争力。

    • 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2023, 32(4):66-74.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3.009

      摘要 (4) HTML (0) PDF 1.79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安徽省特色小镇305位游客和小镇居民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研究从产业可持续性、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治理与组织机制可持续性三个角度分析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游客满意度正向促进特色小镇治理与组织机制的可持续;宣传力度对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不显著;区域经济状况分别对特色小镇产业、环境和资源、治理与组织机制可持续发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打造满意度高的小镇、制定规划并卓有成效地进行特色小镇宣传、集聚特色产业推动特色小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建议。

    • 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3, 32(4):75-79.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10

      摘要 (3) HTML (0) PDF 1.53 M (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安徽省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在养老服务人才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总量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较低、专业化程度较低等。建议通过以下措施促进安徽省养老服务人才发展:构建分阶段递进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调动志愿者的力量,弥补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的不足;改进薪酬,增加养老服务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实行养老服务人才分类培训,提升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水平。

    • >法学·社会学
    • 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2023, 32(4):80-86,110.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11

      摘要 (1) HTML (0) PDF 1.55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强国与依法治国双重战略的叠加,内在地要求农业行政执法和涉农刑事司法发挥法治支撑作用。基于执法与司法的法理关系,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需要依法衔接和良性互动,这不仅是节约法治资源、提高司法效率的需要,也是维护法制统一的应然要求。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点主要集中在管辖、证据、相关法律文书的承认与执行等方面。为确保衔接的紧密性和有效性,应当构建相关衔接机制,包括农业行政执法中发现涉嫌犯罪的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对农业行政执法移送案件的审查、刑事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发现农业行政违法案件的移送、相互协助与相互认定,以及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检察监督等。

    • 侦查阶段推进企业合规的中国模式与具体路径

      2023, 32(4):87-94.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12

      摘要 (2) HTML (0) PDF 1.53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企业合规工作向侦查阶段前移是该制度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与改革趋势。在侦查阶段开展合规工作能够从源头保护民营企业权益、有力推动企业合规全流程运作、客观缓解合规考察期不足的压力。域外的企业合规在侦查阶段主要有两种模式:一为在"平等合作"检警关系背景下产生的英国检警一体模式,二为在"检察主导"检警关系背景下产生的法国检警分设模式。我国的司法实践应当在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检警协作模式基础上,合理借鉴域外经验,依托已有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合理分配侦查人员和检察人员的职权,理顺具体程序运作方式,完善相关配套机制,以实现检警高效联动,共同推进侦查阶段企业合规工作的有序开展。

    • 社会变迁进程中的乡土文化转型与调适——以陕西袁家村为例

      2023, 32(4):95-102.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13

      摘要 (1) HTML (0) PDF 1.52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传统农村社会为改变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劣势地位,试图通过乡土文化转型重建社会共识。乡土文化转型中的自我否定、自我创生、自我发展与现代农村社会变迁之间的调适过程,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在传统与现代的耦合中快速解构与再建构的过程。在"场域—惯习"理论指导下,建立乡村场域—社会关系—资本—惯习—实践的分析框架,讨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袁家村乡土文化转型的具体机制及具有历时性特征的主体实践, 展现了在以新乡土文化为基础的村庄变迁中,乡土文化通过"学习服从—学习团结—学习自主—学习多样—包容多样"的内生发展实现了与乡村社会的双向互构,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过程。

    •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背景下老年农民精神养老状况调查——以皖北二村为例

      2023, 32(4):103-110.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14

      摘要 (11) HTML (0) PDF 1.52 M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升老年农民精神养老水平是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皖北二村及村中养老院中老人的深度访谈发现,老年农民精神支持多元但不足、精神文化活动较为单一、精神养老政策主观满意度高、精神需求分层化,同时老人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无用感。此外,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人精神养老状况没有显著差异,而养老机构是独居、患病、失能老人的有益保障。因此,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要提升老年农民精神养老水平,需要增强老年农民精神支持力度、丰富老年农民精神文化活动、帮助老年农民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引导农村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 >文学·文化
    • “道”“事”并举:《淮南子》文化理想建构

      2023, 32(4):111-118.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15

      摘要 (4) HTML (0) PDF 1.53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淮南子》持守"道""事"并举的文化理想,明确提出以"道"为本、以"事"为变的价值原则,力图来解决终极玄思之"道"与现实规制之"事"间的对立分野。由此构筑完整的生命意义,实现"与化游息"与"与世浮沉"相统一的人生境界。这种文化理想的建构既是先秦以来道论的逻辑演进,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呈现。"道""事"并举,不仅是一种新的文化理想形态,更体现出《淮南子》对于大汉王朝一种文化共同体的建构需要。《淮南子》所承担的对大汉王朝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想象和认同,是一项"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要略训》)的宏伟思想创造。

    • 论鲍照与道教——以鲍照涉道诗歌为中心

      2023, 32(4):119-128.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16

      摘要 (1) HTML (0) PDF 1.56 M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鲍照现存作品中有一类迥异于其主体风格的"异格"之作,即表现隐逸、游仙情怀,流露出道教思想倾向的涉道诗文,这类作品在既往研究中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从这些诗歌的词句及内容看,鲍照对道教典故及相关语汇十分熟悉,并在诗歌中着意塑造崇道、好仙、"慕隐"的形象。鲍照涉道诗文实与刘宋文学"在上者之提倡"的特质以及鲍照"侍从文人"的身份密不可分,刘宋上层阶级的文学、宗教活动影响了鲍照的创作,鲍照或也有意于诗中进行"政治性"表演。滨海地域的天师道传播也影响到鲍照涉道诗文的创作。

    • 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大历史观审视

      2023, 32(4):129-133,140.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17

      摘要 (2) HTML (0) PDF 1.51 M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契合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农耕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阶段,传承农耕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 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探索与当代价值——基于延安时期的考察

      2023, 32(4):134-140.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3.04.018

      摘要 (3) HTML (0) PDF 1.51 M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生命线的重要作用。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同时,也是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突出成就和成功经验的重要实践探索时期。这一时期,党坚持理论教育与调查实践有机结合,以物质福利与民主自由激发民众革命热情,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初步确立了思想教育的中心地位,有力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升华和实践的深化。立足于延安时期来考察,探索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实践经验和优良传统,挖掘其现实价值,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