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1(6):1-7.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01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并非简单的城市、乡村加和,它更强调城与乡的一体化发展。共同富裕视角下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可进一步丰富其内涵,突出社会治理的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而城乡融合发展不充分、城乡利益分配格局不合理、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是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城乡融合发展,亦需立足于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从宏观的初级阶段向微观的动态层面转变,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优化:统筹城乡一体化,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城乡民生领域制度体系;优化顶层设计,激发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2, 31(6):8-13,30.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0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增收问题更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明确提出了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政策目标。结合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数据变化,运用Nvivo软件分析2013—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农民增收政策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党中央对农民增收工作部署力度的增强,政策效能持续得到了释放;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对农村家庭收入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22, 31(6):14-22.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03
摘要: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是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从内生发展视角切入,探究Z村乡村内生发展的关键因素。Z村的实践表明:资源贫乏村内生发展需要发挥能人带动效应,增强农民自我发展意识和潜力;地方政府应积极精准回应农民诉求,吸纳农民参与村庄发展,在支持协作中提升农民的行动力;制度创新不仅有利于化解资源匮乏困境,而且有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资源贫乏村应转变发展思路,整合利用村庄场域内外部资源推进产业发展。Z村的实践展现出人、制度、资源在乡村内生发展中的要素交互驱动作用,为当下资源贫乏村发展提供现实样本和典型经验。
2022, 31(6):23-30.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04
摘要:基于CFD和CHFS微观农户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耕地撂荒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非粮食主产区显著高于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显著高于东中部地区;户主老龄结构和身体健康程度以及耕地细碎化对全国农户耕地撂荒影响正向显著,农业劳动力规模、土地转出规模和撂荒机会成本对全国农户耕地撂荒影响负向显著;驱动各地区农户耕地撂荒的因素存在差别。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弱势地位和农民的老龄化问题,区域差异的原因是区域发展失衡、人口迁徙和"三农"问题的深层次体现。因此要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解决耕地撂荒。
2022, 31(6):31-41.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05
摘要:选取2003—2018年煤炭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资源禀赋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丰裕的资源禀赋显著增加了区域碳排放强度,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资源禀赋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较于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的资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更显著;高资源禀赋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资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地方官员自利行为和产业结构升级在资源禀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地方官员自利行为加剧了区域碳排放强度,但是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抑制区域碳排放强度。
2022, 31(6):42-48.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06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巢湖综合治理法治建设的根本遵循。基于此,安徽省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了符合安徽省情的地方性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执法、司法协同推进巢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但巢湖综合治理仍然还存在着法律实施不全面、司法助力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应进一步优化规划、严格执法、创新司法、强化法律监督,以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合肥最好名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2022, 31(6):49-54.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07
摘要:长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巢湖流域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近年来,巢湖流域生态风险值逐步减小,其风险级别从2017年的中风险下降至2019年的中低风险;这一进步主要源自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巢湖流域污染治理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巢湖流域潜在的生态风险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流域富营养化指标和入湖河流水质指标对生态风险的贡献度居高不下。建议在聚焦重点任务、做好"五长"联治、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信息共享上下功夫,确保巢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2022, 31(6):55-64,93.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08
摘要:基于2005—2018年全国各省生猪养殖数据,运用DEA模型和局部莫兰指数,测算及检验防疫成本、同群效应和生猪养殖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防疫成本投入与养殖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防疫成本过度投入会产生"无需成本",使得养殖效率下降;各省的防疫成本投入之间存在同群效应,说明联防联控政策的适用性和"全国一盘棋"疫情防控的必要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散户的防疫成本投入与养殖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这解释了规模化养殖政策的必要性和优势;生猪生产发展区相比限制区会以更少的防疫成本投入带来更高的养殖效率提升,表明发展区和限制区划分的政策文件具有合理性。
2022, 31(6):65-69.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09
摘要: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柱,绿色金融不仅构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动力源泉,其自身也代表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和颠覆式创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在绿色金融领域,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全面赋能传统绿色金融业务。但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人才缺乏、金融科技创新不足、资金投入较少、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等方面。为了持续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未来可从完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平台、合理引导利用各类资金等方面做出有益尝试。
2022, 31(6):70-76.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10
摘要:基于N市保障房社区420份调研数据,运用IPA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保障房社区居住满意度情况,以及不同因素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配套设施、居住环境、住房条件、社会网络关系和交通条件对居住满意度有影响;居住满意度受年龄、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等社会经济属性影响存在差异性特征;居住满意度不仅影响保障房政策的成功与否,而且也影响城市社会基层治理的效果。因此,政府应根据居民需求优化保障性住房规划选址,加强保障房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根据不同人口特征合理设计房屋内部空间,进一步改善社区硬环境建设、完善物业服务等,以提升保障房社区居住满意度。
2022, 31(6):77-87.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11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具有"助人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评价激励直接关涉志愿服务队伍的壮大和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大学生志愿者的评价与激励存在"画像"与"引航""呈现"与"发展"的密切关系,因而必须一并考察。作为一种技术赋能的回应型治理,精准治理顺应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转向要求。在精准治理理念指导下改革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评价激励工作,要基于系统性评价激励治理格局尚未形成、智能化评价激励运行平台尚未建立、回应型评价激励措施体系尚未成型的现实困境,在治理格局重塑、数字技术赋能、评价激励措施提质方面破局创新。
2022, 31(6):88-93.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12
摘要:《春秋公羊传》云:"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其中"讳"因所指未尽其义,致后世理解多有歧义。后《春秋谷梁传》云:"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为尊者讳"表面是"讳名",而实际是"讳耻",意在通过"义讳"揭示"不耻"。从文化认知视角看,"为尊者讳"及其释读均是文化认知的产物。春秋以前,"讳"的文化认知价值主要是"讳名";春秋至秦政期间,"讳"的文化认知价值主要是"讳耻";秦皇汉武以后,"讳"的文化认知价值不仅在于"讳名",更在于"讳耻"。今天应科学认识"为尊者讳"的儒学义涵,重估"为尊者讳耻"在当代的文化认知价值。
2022, 31(6):94-100.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13
摘要:名声是古代执政者取士的重要依据。东汉后期,士人浮华交结促成了大量名士的产生,其激扬名声的干政之举更使得名声成为影响选官的重要因素,"以名取士"靡然成风。然至曹魏时期,明帝一度下诏"选举莫取有名"。名声的异化、物化是其被弃绝的内在诱因;有识之士的名声批判为其消沉奠定舆论基础;曹操及继任者对名声的厌弃降低了名声的政治影响力;而新生曹魏政权的集权统治才是其时选举"莫取有名"的根本动因。这一转变体现了皇权对士权的强力压制,而士人形成于民间的"名声"改以朝廷评定的"品第"形式存在。这是士权、皇权相博弈的结果。
2022, 31(6):101-106,136.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14
摘要:唐时淮南道寿州是江淮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重镇,寿州茶文化产业也较为发达。从茶、器、人的视角,通过相关史料考证,可以发现,寿州依托优势资源寿州茶和寿州窑黄釉茶器,在泗州茶人常伯熊以及邻近淮南道边界的陆羽推广下,形成寿州茶文化圈,并迅速达到一个高峰,在唐时的茶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022, 31(6):107-116.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15
摘要:历代诗歌选本对于诗歌创作、诗歌理论都具有一定影响。与诗人同时代的选家往往依据个人喜好、诗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对同侪的诗歌创作予以取舍编辑,甚至增删文字,对于诗人创作的流播与创作本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清诗选本繁多而复杂,从中可以发现清初诗歌观念变革的轨迹,窥探清人心态与审美变化。以清初诗坛名家汪楫为例,通过清诗选本对其诗歌选录情况进行梳理,可以获知诗歌创作的原貌、清初诗歌创作理论以及诗学思想发展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选家如何利用编选选本、评语和传播对原作家作品施加的影响,进而更加全面深入研究诗人及其作品。
2022, 31(6):117-122.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16
摘要:实施课程思政是健全高校育才、育人的重要举措,农林高校是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库。农林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具有促进个体成才、推动学校建设和服务社会需要的价值。农林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存在教师认知和能力不足的主体之困、思政元素挖掘偏颇的内容之困、管理低效的机制之困、校园文化育人不足的环境之困。针对农林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共性和特性问题,应发挥教师实施课程思政主体作用;厘定课程思政内容边界,贯通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交互桥梁;健全教学组织运行机制;全面建设高辨识度校园文化。
2022, 31(6):123-129.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17
摘要:高校对学生社区建设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机制不顺畅、管理不健全、育人氛围不浓厚等问题。构建"1644"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育人新模式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即以学生为本,做好"党建引领、管理协同、队伍进驻、服务下沉、文化浸润、自我治理"六项重点工作,把"领导、管理、思政、服务"四类力量压实到学生中间,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地、培养人才的园地、管理服务学生的基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阵地",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聚力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2022, 31(6):130-136.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22.06.018
摘要:以中医药文化涵育人、教化人有利于个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并在社会层面进一步营造健康文化氛围,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医药文化育人策略应兼具专业性与通识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灌输性与启发性。构建中医药文化育人策略的中心思想是以人化文、文而化之,即强化中医药文化育人属性,展开中医药文化育人实践。为实现中医药文化育人策略,应使中医药医术文化"进课堂"、中医药医理文化"进头脑"。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230036 传真:
电话:0551-65786465 E-mail:ahndskxb@ahau.edu.cn
版权所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版权所有